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禹王痕迹:江户以后古物寥寥,庙址未知

日本禹王痕迹:江户以后古物寥寥,庙址未知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在前文中已提及过的那样,目前在日本,被保存下来的与禹王相关史迹、文物达一百多件,其中以禹王碑为主,另有禹王雕像、冠有禹王之名的长明灯等。如果仅只是禹王碑的话,到2014年为止发现的史迹、文物几乎都是江户时期之后的,其之前的东西很少。关于夏禹王庙,目前不知其具体地点。这与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碑的新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毫无疑问,为了抗击洪水,需要效仿禹王兴修水利。

日本禹王痕迹:江户以后古物寥寥,庙址未知

随处可见的史迹

借在高松市举办第三届全国禹王文化节之机,我们成立了以“足柄历史再发现俱乐部”为主旨的“治水神·禹王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不久,即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大协良夫氏担任该研究会的会长。笔者根据大协会长和“治水神·禹王研究会”的调查结果,对日本各地的禹王史迹做以下简要介绍。

正如在前文中已提及过的那样,目前在日本,被保存下来的与禹王相关史迹、文物达一百多件,其中以禹王碑为主,另有禹王雕像、冠有禹王之名的长明灯等。关于禹王、禹遗的分布情况可参照“日本国内禹王遗迹一览表”(见附表),该表所列举的禹王遗迹分布范围从北海道至冲绳,覆盖全日本列岛。

如仔细研读的话,就会发现,文物的设置时间主要集中在江户和明治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在进入近代化的同时,治水受到重视的时代。当时注重引进西方科技,推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不管如何,都是再次追忆禹王及其精神的时期。如果仅只是禹王碑的话,到2014年为止发现的史迹、文物几乎都是江户时期之后的,其之前的东西很少。从这点来看,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在日本,禹王信仰深深扎根于日本民众之心是在江户时期之后。

新旧禹王史迹

在史料的记录中,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史迹便是京都鸭川的禹王庙。鸭川就像《平家物语》等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条自古以来就洪灾不断的河流。流传在京都五山之一的相国寺的公开日记《阴凉轩日录》1488年(长享二年)8月21日记载道:“五条桥下,有座神社,叫禹王庙。”在这里被称为五条桥的并不是横跨在现在国道一号线上的五条大桥,而是指这座桥往北300米的对面架在现在松原桥附近的桥。书上记录着这座桥的上面有禹王庙。

此外,一个叫黑川道祐的儒医(出生年月日不详,去世于1691年)1686年(贞享三年)在其著作《雍州府志》中记述了关于山城国(现在的京都府南部)的地理、沿革、寺庙神社、风俗等,其中就有“夏禹王庙”的记述,其文如下(原文为汉文):

后堀河之院,安贞二年,下大暴雨。鸭川因洪水而泛滥。势多的判官为兼对洪灾进行防御,为兼茫然不知所措。此际一相貌异常之僧告为兼道,若欲止水,须于鸭川东岸以南的地方建一禹王庙,于北建一弁财天神社,且须时时拜祭。言毕,僧人入寺,须臾不可见。此寺庙乃今日目疫地藏堂。彼时位于四条河原之东。故又称为河畔地藏。即该相貌异常之僧抑或地藏显灵。此僧之言成就为兼之愿。遂按僧人之言于此地修建两神社,不时祭祀,洪水遂退。

说到安贞二年(1228年),由于“承久之乱”,朝廷被幕府推翻,不仅天皇被废,三位上皇还被流放。那是刚立了后堀河天皇不久后发生的事。这一年发生了洪灾,后堀河天皇临危受命治理水害,正当他不知所措之际,突然出现了一位谜一样的僧人,告诉他说想要治理好洪水的话,就在鸭川南面修建禹王庙,在北面修“弁财天神社”,僧人说完后,就进入目疫地藏堂(现在的仲源寺)消失了。世人相信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就在他所指点的地方修建了两座神社,洪水很快就被治理好了。

关于夏禹王庙,目前不知其具体地点。有种说法在四条的南面,到近代为止,有称为晴明冢的。在其附近有座夏禹王庙,不知是否真实。弁财天的神社开始在大和桥北面,现在已不复存在。……目前这个地方叫做弁财天町(镇)。  (同上)

夏禹王庙目前已无法知晓其原址的所在地。有一种说法是在四条南鸭川南面的中岛叫“晴明冢”附近。据说弁财天神社最初在大和桥(在鸭川汇合前的白川上架的桥)的北面,但现在只留下弁财天町这个地名,所以已无法考证。这与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弁财天町这个地名现在确实位于大和桥北面的一角。

那个僧人说,在北面修建弁财天神社,在南面修建夏禹王庙,之后便进了仲源寺。实际上,我也曾来这里做过调查,站在现在的位置上看,一切都一目了然了。以这个寺庙为焦点,往弁财天神社(弁财天町)以北看过去,在对面的一侧确实有松原桥。这与《阴凉轩日录》所记载的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禹王庙没有被保留下来,目前尚未弄清楚记载里所说的中岛是指什么地方。

现存的日本最古老的禹王碑是位于高松市的“大禹谟”碑,这块碑高58厘米,修建于1638年。之所以叫做大禹谟,其意思是“实现伟大的禹王的宏愿”;之所以在这里立碑,是为了纪念香东川治水解决了一直危害这一地区村民的水害问题。这块碑在河床被发现后重新换了地方,目前坐落在栗林公园内。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的石碑修建于2009年。新修的石碑位于兵库县姬路市的JR网干站附近一处叫津之宫的鱼吹八幡神社里边。当时在这里举行了家喻户晓的秋祭活动,推出来游行的车坛上装饰着禹王的塑像。在靠近游行车十分豪华的顶部安装着手持圆规和绳子的禹王塑像。这个神社的四周有一条叫揖保川的河流,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洪水泛滥、洪灾不断的地方。

在水害地修建禹王碑的史迹

在日本也有像双胞胎一样的石碑。前面提到过的日本群马县片品村的“大禹皇帝碑”(图1-6)与其邻接的位于沼田市不动滝(平川沿岸)的禹王碑的碑文内容相同,字数也相同,均为77字(11个字一行,共7行)。但是前者的碑文异常难于解读,碑文文字被称为“古文蝌蚪字”,属于汉字篆书体的一种(图1-7)。在中国古代,文字是用笔和墨在竹简上书写的,这种文字被称为“岣嵝文”。后来“蝌蚪字”都被改换成了楷书(图1-8)。关于石碑修建的时间,片品村修建于1874年,不动滝修建于1919年,但是由于后者的位置曾被挪动过,只从碑文的新旧程度来考虑的话,不能断言不动滝的碑是新的,也不能断言碑文上的文字由“蝌蚪字”替换成了楷书。碑的新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图1-6 片品村役所附近,片品川沿岸修建的禹王碑,也叫做“大禹皇帝碑”。(照片提供:片品村教育委员会)

图1-7 片品村的禹王碑拓本。碑文被称为故“蝌蚪字(岣嵝文)”。(照片提供:宫田勝)

图1-8 位于群马县不动滝附近的禹王碑。碑文是用楷书雕刻的。(照片提供:宫田勝)

片品川发源于福岛、栃木、群马三县交界处,河流呈西南方流向,在沼田市与利根川合流,是一条水害频发的河流。毫无疑问,为了抗击洪水,需要效仿禹王兴修水利。在片品川流域中,自明治时期开始,因为足尾铜矿开采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被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患不断,更须借禹王神力以制之,此碑或许是为此而修建的。

禹王乃圣人,在日本是治水之“神”。有的史迹也把禹王叫做“禹王先生”,这种称呼与其说是出于敬畏,倒不如说是注入了人们对禹王的一种亲密感。在日本岐阜县最南端的海津市就有刻着“田鹤之禹王君”的灯柱(图1-9)。说到日本的岐阜县,这个地方给人的印象是属于内陆地区。但是这里所说的海津市恰如其名,是个临海的地方(伊势湾)。日本有名的木曾三川(木曾川、长良川、揖斐川)流经市区,不难想象这里过去也曾是洪水频发、洪灾不断的地方。

这里有座神社,名称就叫做治水神社。这座神社位于揖斐川和长良川的汇合处,是建立了治水业绩的萨摩藩的家老平田韧负(1704—1755年)以及萨摩藩士用来祭祀神的神社。为了削弱因为与琉球之间的贸易而财政日渐充盈的萨摩藩的实力,当时的幕府命令其负责家喻户晓的木曾三川洪涝分流工程。担任此项分流工程的就是平田韧负,他的治水工程被称为“宝历治水”。按当时幕府的意图,所有的工程费用由萨摩藩负担,要完成这项工程,估计至少要付出牺牲八十多名藩士生命的代价。平田韧负终因无法承担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而剖腹自尽。实际上这项工程的难度超乎想象。从治水神社往回倒退约4千米的地方所立的这个灯柱上,既没有禹王的片言只语,也没有平田的名字,但在这里,禹王和宝历治水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传颂,并且每年都会在这个灯柱前进行祭祀活动(图1-10,1-11)。

无论何处,在水害明显的河流岸边都供奉着作为治水神的禹王石碑。

图1-9 刻有“田鹤之禹王君”的灯柱。位于岐阜县海津市南浓町田鹤的揖斐川的河岸。(照片提供:海津市历史民族博物资料馆水谷容子)

图1-10 每年10月在灯柱前进行祭祀活动的情形。

图1-11 装饰着灯笼的揖斐川河岸夜晚。(www.xing528.com)

记录中的禹王

被作为文字保留下来的禹王遗迹出现在日本最早的历史书《古事记》(712年)里:

伏案所思的是,皇帝陛下,得一而光耀家族,通三而育德。居紫城而德及马蹄之处,坐玄扈而光耀船头所及之处。太阳升起而光影重重,云散而非烟雾。树枝相连稻穗显祥瑞,史书记载不绝,烽火连绵贡品堆积,仰望四周空寂,亦不见月光。其名可谓高于文命,德冠天乙。

所谓文命,指的就是禹王,天乙是指在序章中陈述过的殷汤王。在《古事记》的序章中其主旨是称赞元明天皇。禹王仅仅是作为元明天皇的比较对象而具名。虽然如此,作为比较对象而被最先列举,其知名度也不言自明,那可是一千三百年前的事!

日本另一本较早的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也有记载:

朕由此曾下诏书曰,古之天下大治者,早竖纳谏言之旌旗,也有诽谤之木简。广开纳言之道,故有谏言者来觐见。明君大都问政于民。管子曰:黄帝明堂议政,贤者观之。尧于室问政,听政于民。舜竖告善言之旌旗,并直面谏言者。禹设鼓于朝,以备谏言。汤王设政务于庭,以辩民之是非。武王设灵台,以纳贤人谏言。

这里的“管子曰”,是引用了中国古代典籍之一的《管子》,实际上据说是直接引自于《艺文类聚》等。总而言之,这里的黄帝、尧、舜、禹、商汤王、周武王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作为理想的帝王而出现的。

这一段文字在日本历史上作为象征性的事件被记录了下来。在乙巳之变中,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被灭后,孝德天皇继位,于645年(大化元年)实施新政,第二年正月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同年二月二十五日受苏我石川麻吕的请托,天皇颁布了关于“钟柜之制”的实施办法。

所谓“钟柜之制”,就是根据儒家的政治思想,通常认为能听政于民的便是好的统治者。作为呈报听取民众意见的手续,具体的程序是通过伴造(当时日本政府机构),把民众的诉状放置于特定的柜子里,如不被受理的话,就让其击鼓鸣冤,在当时是申诉制度的一种。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古代的君主也采用过同样的方法,即禹王设鼓于朝廷,以备万民申诉。《日本书纪》引此作为理想君主的典型例子,也成了天皇革新政治制度的格言

大化是日本历史上首次使用的年号。在这之前,除有实力的统治者外,作为迁都之后即将开始的新政治的宣言,禹王出现了。在作为比较对象的意义上,列举禹王,这种方法与前述的《古事记》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日本书纪》中,“钦明天皇五年十二月”在之前的段落里,有以下记载:

在佐渡岛的御名部的岸边,居住有叫肃慎人的部落,乘小船来此地后,就在此地定居。春夏捕鱼而食。那个岛上的人,被认为是非人。也有把他们说成是鬼怪的,因此不敢靠近。在这个岛的东部居住有禹武村的人,捡蘑菇煮熟后食之。灰里放着兵器。其铠甲变成两个人,从火堆里升腾而出,身高有一尺多。随着时间的流失,相互厮杀。

上述文字是呈给钦明天皇关于佐渡岛的奏章。文中肃慎人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文中讲述他们在佐渡岛生活的状况,与禹王的直接关系不明确。奏章上说在这个岛的东部有个叫“禹武邑”的村落,其居民生活的情形也被详细记录。“禹武邑”这个地名现已不复存在,传说村落中的人是古代从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渡海来到此地的。目前无法断言日本的禹王事迹是否是由这些“渡来人”(日本对古代从大陆渡至日本定居者的称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禹王的图像

禹王是如何被描绘出来的?下面就看一看保存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里的《历代君臣图像》里的画像。这本书是明代1487年由周进隆所辑的,书中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40人,大臣68人,共计108人的图像,还附带朝鲜某氏撰写的颂扬诗。在该书的第二卷中有禹王的画像(图1-12)。该书是张伯伦(Basil Hall Chamberlain,1850—1935年)的旧藏书,张伯伦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外国雇员。据推测,该书发行于日本的庆长年间(1596—1615年)。

这幅禹王画像非常简朴,没有画出禹王的任何与众不同之处,而是画了禹王日常生活的样子。画面与前述的车坛上所出现的禹王像一样,画面上的禹王通常手持用于测量的工具(图1-13)。

在名古屋市的蓬左文库收藏有《新刻历代圣贤像赞》《历代君臣图像》。蓬左文库是德川家康的第九个儿子——尾张藩主德川义直所收录的藏书。义直有较强烈的尊皇思想,因信奉儒学,所以主要收集与儒学相关的书籍,至今还保留有用黄金铸造的禹王像。

日本人制作的帝王图像不胜枚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狩野山雪的《历代大儒像》、葛饰北斋于1836年(天保七年)创作的《和汉绘本魁》中的《夏禹治水图》(图1-14)等,种类较多。

图1-12 《夏禹图》,引自《历代君臣图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图1-13 手持两个齿挖土工具的禹王图。(后汉时代)

图1-14 《夏禹治水图》,右上角写有“夏禹王/治洪水”。(引自《和汉绘本魁·初篇》)

狩野探幽的《夏禹王·麟凤图》3幅(图1-15)制作于1670年(宽文十年),被旧佐贺藩主锅岛侯爵家收藏,曾经在《徴古馆》纪念馆中展览过。

图1-15 《夏禹王·麟凤图》(下面的是放大图)。传说是狩野探幽的作品,两侧画有中国自古以来被尊称为瑞兽的麒麟凤凰。(照片提供:公益财团法人锅岛报效会)

现存的禹王祭祀

关于禹王碑和禹王庙,自修建以来至今还在进行祭祀的有1708年修建的文命圣庙(埼玉县久喜市)、1719年修建的夏大圣禹碑(大阪府岛本町)、1726年修建的酒匂川文命东堤碑/西堤碑、1740年修建的禹稷合祀坛(与禹王同时进行治水的农业神稷一起祭祀,大分县臼杵市)、1838年修建的“田鹤禹王君”灯柱(岐阜县海津市)、1919年修建的禹王之碑(群马县沼田市)。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禹王石碑中有的已经超过三百年。这些石碑至少会让这一地区的人们意识到“禹王”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