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之中,无论东方或西方,能被称为“圣人”者,皆属寥寥。
“圣人”一词,日语中有两种读音,即「しょうにん」和「せいじん」。若读为「しょうにん」,意即佛教中所指兼备智慧和道德的宗教家。若读为「せいじん」,则类似西方天主教中的殉教者形象。而儒家文化中的“圣人”,则是对高尚道德修养者的尊称。
儒家重视人的道德。在中国,若欲与“圣人”之名相符,其行为必先合乎儒家道德教条。是以在五千余年历史长河中,被称为圣人者,也仅限于古代神话中的“三皇五帝”寥寥数人。
所谓的“三皇五帝”,乃传说中理想化的统治者。三皇是与开天辟地的神话相关的神仙,即“天皇、地皇、人皇”或者“伏羲、神农、女娲”“燧人、伏羲、神农”等,有多个组合,迄今尚无定论。作为圣人之一的神农,在日本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神农既是医药之神,也是农业之神。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效。故人们通常把他作为富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圣人来祭祀。
学士采摘款冬花,供奉神农雕像前。
以上诗句出自日本知名作家宫泽贤治(1896—1933年),他在日本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其作品显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造诣,当然前提是读者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神农传入日本之后还成了商业之神,在祭祀活动时,对于经营露天摊位的小商贩们来说,神农也是他们的商业之神。关于这一点或许还尚未广为人知。
与三皇相比,五帝的组合相对清晰。作为关心民生、管理国家杰出的圣明君主,经常被列举的人物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舜的后继者是夏王朝的开创者“禹”。夏王朝自禹开始,到第17代的桀,为成汤(汤王)所灭,殷商随后继起。
“尧、舜、禹”常常被人们同时列举并称,这在中国属于常识,而在日本通常是那些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史的学者们才熟悉的名字。其中也有学者把禹列在五帝之中,把他与尧、舜一同并列为圣人、理想的帝王。
在本书里,所列举的“禹”按日本的习惯写为“禹王”。虽然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的陌生,但实际上“禹王”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想读者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
明治时代初期,在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中,若提到文化素养,所指的便是汉文知识。在汉文书籍中,禹王的存在是不容小觑的。说到对禹王的知晓,在日本,对于有一定汉学常识的人,是算不上什么稀罕之事的。
伊豆半岛的大川三岛神社保留着的汉诗可以为证。这座神社位于日本静冈县的东伊豆町、伊豆大川车站附近。穿过神社的鸟居,顺着陡峭的石阶而上,不一会儿的工夫便可以到达神社最高之处。高台上视线开阔,相模湾尽收眼底,让人瞬间有心灵净化之感。该神社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454年(享德三年)。在神殿的正面,江户时代著名雕刻家石田兵卫的作品至今依然保留完好,其作品在神社内随处可见。在参观该神社时,我觉得其壮丽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个神社的天花板上,还保留着以下汉诗:
据说上面的汉诗是当地的村长木村恒太郎(1834—1884年,通称恒右卫右门)的作品。他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地方官,在县议会成立后当选为议员,之后一直担任这个职务,是当地享有盛名的人物之一。其诗作流露出了他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尧、舜、禹高风亮节精神的钦佩。在荒村僻壤,说到村长,应该算是地方上的知识分子,但令人难以想象是他却专修了汉学。也就是说,对接近于普通百姓的人,有一定程度的汉文修养是不足为奇的。大川三岛神社的例子就很好地诠释了在日本具备汉诗素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到禹王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若读者您坚持读完本书,就会知道禹王与日本人的纽带不仅仅局限于诗等文学作品,尚有多种传承方式,可谓千姿百态。当时的日本人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素养,肯定会令现在的人们感到十分惊讶。
对于自幕府时代以来努力吸收和接纳西方文化的日本人来说,或许认为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禹王信仰已经在日本各地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随着理解的逐步深入,人们会慢慢对原本存在于古典典籍中的形象愈感亲切,并且也可能会对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认中国文化为母体的日本文化产生新认识,这也可以说是了解中日文化的纽带之一。
“我从我父母那儿听说我是禹王第136代子孙。”一个穿着朴素、学生模样、看上去25岁左右的年轻人朝我走来,他笑眯眯地对我这样说道。那是2014年我作为副会长参加在中国知名大学复旦大学举办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时发生的事。
那天下午,我恰好要做学术报告,内容是与禹王相关的史迹在日本的大量发现。因为事情发生得十分突然,所以这个年轻人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禹王的后裔,这是真的吗?”我问道,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假,我带着疑惑,等待着他的答复。可是,看着眼前年轻人平静的样子,一股歉意顿时涌上心头,我的疑惑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在现代中国,禹王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夏”的创始人而存在的。关于禹王,我们最熟悉的是他在治水方面的功绩。在日本若说到“禹王”,可能很多人不会马上反应过来。但在中国,禹王的故事是学校教育中的必修内容之一,即使是小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也知道禹王的存在。他是中国上古时期夏后代首领,“作为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可以追溯中国四千年历史源流的禹王的话,应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禹王在中国是一位十分有存在感的人物。
说自己是禹王后裔的这个青年叫楼正豪,是一位30岁的男性。据他所说,与禹王直接相关的楼姓一族,目前有四个分支。族人姓名中,很多都使用“禹”字,也有像这个青年(楼正豪)一样不使用“禹”字的。后来他给我看他家族的家谱,根据家谱,顺着年代往前追溯的话,楼姓家谱中的名字很多都带有“禹”字。
他曾在韩国高丽大学留学,从古代交流史开始学习韩国史后回中国,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他攻读古典文献学。2011年学习古代史。他在古代交流史的学习中拓展了视野,开始关注日本的古代史。
据这位姓楼的青年说,在我去复旦大学之前,他在香港。但是,在我去复旦大学的前一天晚上,他从指导老师那儿知道了我要到复旦大学的信息后,立刻改变了行程。他好像知道我最近在研究中国的禹王,在等待和我见面的机会。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目的。见面和我寒暄之后,他便马上对我说道:“我想明年去日本留学,想调查禹王的史迹,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请您多多关照。”(www.xing528.com)
我的直觉告诉我,眼前这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禹王的后裔”青年想在日本进行禹王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立刻回答说:“我在日本等你。”我自己从2007年开始对禹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获取了一百多份与禹王相关的日本史迹资料,我把这些信息告诉了楼正豪,并且把自己所带的相关资料复印后送给了他,我对他说资料仅供他研究时参考。
在闲聊中,他谈到了他妹妹结婚的话题。他说为了庆祝妹妹结婚,在西安,楼姓的家族进行了一次家族式的聚会。并说在聚会上也有第一次见面的族人。在当代社会,依然有人在意四千年来的血脉相连关系,这让我钦佩不已。
顺便提一下,禹王的第134代子孙,楼正豪的爷爷楼家法(1926年生)是高压电装置开发方面知名的工程师,还健在。第135代,楼正豪的父亲楼上阳(1954年生)是电力方面的工程师。楼正豪出生于1984年。
禹王是否真实存在?虽然尚未有确凿的依据,但在中国,每当人们提及到尧舜禹神话故事的时候,禹王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说这是一种常识,也不言过其实。夏作为《史记》中所记载的真实存在的王朝,根据最近考古学的挖掘调查结果,也间接地得到了证明。
楼正豪的妹妹2013年在西安举行婚礼时合影。(后排左起第三位是楼正豪)
(楼正豪 供图)
禹王以及与楼姓家族相关的来龙去脉,包括上述的一些经过将在第一章中论述。夏王朝的开始,据官方的记载是公元前2070年,禹王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本书中提到的楼姓青年说自己是禹王第136代子孙,如果每一代按30年来计算的话,那就是4080年,这样的计算并不奇怪。附带说一下,把禹王作为理想的统治者而极力赞扬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诞生于2500年前,现在孔门继承人都自称是孔子第72代子孙。如果用2500年除以72的话,得出的结果是35年左右。我的推算毫无疑问可以说是站得住脚的。
《史记》中有对各帝王功过的记载。关于这一方面,如果追溯到禹王五帝时代,其信仰存在的依据是可以找到的。近几年来,中国各地都在举行各种祭祀,进行陵墓的保护和完善工作。在陕西省有黄帝陵,在山西省临汾市有尧帝庙,在陕西省运城市和湖南省永州市有舜帝陵等。浙江省绍兴市有禹王的大禹陵,这里曾经因为周恩来总理(1898—1976年)的参观而驰名中外。
禹王最大的功绩是治水,在中国的小学课本上有这方面的内容。古代的黄河流域,常常发生洪灾,幸赖大禹治水,人民方得免于水患。近几年,由于世界范围内气候异常,暴雨洪涝灾害不断,当很多人被洪水夺走生命的时候,治理洪涝灾害的重要性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又想到了“治水神”禹王。
因为经常演讲,我到过日本的很多地方,深切感受到了日本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多样性。日本一直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日本是一座自然灾害的博物馆。我的这种表述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刺耳,但每次灾害都令人们苦不堪言。水患尤甚,人们需要治水工程,也需要祭祀祈祷来求得平安。近几年,我发现作为表达人们这种愿望的环节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便是祭祀治水神禹王,这一传统在日本各地得到传承。这可以说是我在日本的最新发现。
每每想到暴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就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发生于2014年8月的洪水灾害,洪灾中死难人数超过70人,这是由发生在广岛市的洪灾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导致的。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像洪灾这样的自然灾害也无法避免。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自然灾害比作“洪水猛兽”,因为自然灾害像猛兽似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在日本,当人们面对洪水这种人力无法制衡的自然灾害时,禹王便成了战胜洪水的智慧象征,日本各地便把禹王在治水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我认为不应该把禹王文化看作地区文化。在日本所传承下来的禹王文化不仅仅只是对环境的意识、对自然的管理那么简单,其对地区的改造、国际社会中的安全保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乃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富有一定的启示性。对自然灾害的体会越深刻,就越会觉得从圣人的遗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本书若能为大家在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的关系、文化交流、相互理解等方面提供些许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知识的话,笔者将倍感欣慰。
本书试图为大家提供一些已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禹”文化的信息,同时也试图揭开不远千里渡海到日本的“治水神”的真相,以及禹王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曾经跨越茫茫大海,跨越语言的障碍,接受来自于中国的治水神。我为日本人当时的选择和决定感到震惊。我认为日本人这种接受对自己有利的外来文化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以及同属于亚洲的日本人的这种意识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期望本书能传递中日两国人民的智慧。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了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的创立者“禹王”为何被日本人接受,围绕该主题,列举了自然灾害大国日本特有的事例,并展开论述。
第二章主要说明禹王作为圣人为何被画在屏风上,画在作为权力中心的京都御所的屏风上。日本天皇曾经是中国大陆文明的积极摄取者。日本“平成”年号的命名,据考证出自于中国古典典籍,也与禹王相关联。这或许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俯瞰中日之间的联系。另外,我还尝试把禹王作为绘画题材的狩野派与中国画进行比较。
第三章通过对在日本也同中国一样被看作妖怪、在神话故事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九尾狐进行阐述,揭开禹王传说中九尾狐的不可或缺性。据说九尾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通常出现在太平盛世。它长着金色的皮毛,有九条尾巴。有个家族把九尾狐作为图腾,禹王就娶了这个家族的女儿为妻。其妻子作为“贤内助”确实功不可没。这只充满神奇的狐狸来到日本之后便留下了各种传说。
第四章主要探索日语中源于禹王的相关词汇。即使不太熟悉禹王的人,也可能会因为一些词语的词源出乎意料地源于禹王而感到惊讶。此外,笔者也想进一步探讨:各地禹王史迹是如何展现的?是否存在进一步挖掘的可能性?目前禹王信仰在日本是如何传承的?
终章论述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同时增添了朝鲜半岛的事例,尝试重新解读东亚文化圈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我努力为大家描述一个浅显易懂的禹王形象。禹王信仰是什么?我想我已经为大家描述出大致的轮廓。希望自己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全面和崭新的禹王形象。
注:复旦大学也有与禹王相关的命名。在后汉的儒者郑玄所注《尚书大传》中的“虞夏传”中有这样的话:“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这个词就来源于这里。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便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日复一日,永远持续”。据说这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舜帝把王位禅让给禹时吟诵的诗句。诗句中包含着人们希望国泰民安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