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幸福感的研究取向有不同的哲学起源。它们对幸福感的关注点不一致,基于快乐论的幸福感则包含更多的情感和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重在人类发展的形成与生活的挑战。SWB从实证经验出发,PWB从心理理论着手。这两种研究取向看似差别很大,但是近几年来,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Waterman(1993)的观点就包含了两种幸福感。另外,Ryan和Deci(2001)认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一种包含多方面的心理现象,它同时包括快乐论(hedonic)和实现论(eudemonic)所定义的两种幸福感。
实证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两种研究取向的整合趋势。首先,两种幸福感的研究都表明它们受到一些相同因素,如年龄与受教育程度(Corey,2002)的共同影响,也受到一些人格因素,如神经质(Schmutte,1997)、内外向性(Costa & McCrae,1980)等的影响。其次,Ryff和Keyes(1995)综合多项研究分析对SWB和PWB的关系,结果发现PWB的两个维度(自我接受和环境控制)与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PWB的其他四个维度(自主性、个人成长、同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与SWB是一种弱相关的混合关系。之后,Compton(1996)等考察了18个幸福感的指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可以从中抽取两个因素,一个反映SWB,另一个是反映PWB的个人成长。而且两者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接着,King和Napa(1998)让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特点进行评分,发现快乐与意义都包括其中。此外,McGregor和Little(1998)分析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也得出了反映快乐感(包括抑郁、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和意义(包括个人成长、生活目标、同他人的积极关系和自主性)的两个因素。更进一步地,Corey和Ryff(2002)等对3032名25~74岁的美国人进行SWB与PWB的关系的考察,并进行了模型拟合,得出了一个最理想的模型。SWB与PWB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两者在环境控制和自我接受两个方面是部分重叠的。由此,他们认为SWB和PWB是积极心理机能的两个截然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两种幸福感水平,将人们分成四类,即高SWB高PWB、高SWB低PWB、低SWB高PWB和低SWB低PWB。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交叉分类模型,存在水平交叉分类对角(两种幸福感处于谐调状态,即高SWB和高PWB或者低SWB和低PWB)与非对角两种类型(两种幸福感处于分离水平,即高SWB而低PWB或者低SWB而高PWB)。对角类型中,两者相互补充;非对角类型中,两者相互补偿。因此,两者维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www.xing528.com)
尽管两种研究取向出现整合的趋势,其内部作用机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者对于SWB与PWB的关系模型拟合,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两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