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berg(1997)根据行为成瘾的诊断标准,再结合临床观察经验,概括出网络成瘾行为的几个核心标准:突显性、耐受性、戒断症状、冲突性、复发性、心境改变。Suler(1999)认为个体对待互联网的热情可能是健康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或者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个体处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位置由一些因素决定,包括:①互联网使用中表达出需要的种类与数量;②剥夺的程度;③互联网的活动中使用哪些种类的互联网服务;④互联网活动对个体生活功能的影响;⑤伤感的主观体验;⑥需要的意识状态;⑦卷入的阶段性与经历;⑧个人生活与在线生活的平衡及整合。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鉴别标准。
Young(1996)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以及实证研究,编制出8点量表,提出了8个问题加以界定。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5个或以上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②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③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④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⑤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你原定的时间长?
⑥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www.xing528.com)
⑦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与费用?
⑧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此量表从发表以来就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应用。虽然这个量表项目少、容易操作,但却存在信度和效度指标不明确的不足。
《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nition Scale,简称DOCS)是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的一份重要量表。该量表用于分析网络使用者的非适应性认知,共36个项目的七级自陈量表,包括5个因素: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现实。后经研究者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Jimenez,2004),量表包含了4个因素:社会性满足(Social Comfort)、孤独/消沉(Loneliness/depression)、减少冲动的控制(Diminished Impulse Control)、逃避与退缩(Distraction)。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此外,量表测量的是被试的思维过程(即认知),而非行为表现,题项不是对网络成瘾病态症状的简单罗列,被试无法从题项中了解量表真正测量的内容。这不但保证了它的信效度,也让它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台湾学者陈淑惠(2003)综合DSM-Ⅳ对各种成瘾的诊断标准和临床个案的观察,并依循传统成瘾症的诊断模式,从心理层面编制“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以台湾的大学生为样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两周之后的再测信度为0.83。该量表包含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共26个条目。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则介于0.78与0.90之间。此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并得到验证,因而国内研究者用得比较普遍。
白羽、樊富珉(2005)以北京五所高校大学生为样本,修订了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CIAS-R),共有四个维度,分别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CIAS-R量表(19个题项)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0,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73、0.79、0.73。以Young编制的8个问题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及Morahan-Martin编制的病态网络使用量表(PUS)为效标,修订后的CIAS-R量表及其分量表与效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0.65和0.85之间,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本书考虑到台湾与大陆文化的差异,采用的是修订后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