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层以青白口系石碌群为主,也是铁矿的主要赋矿层位,震旦系石灰顶组假整合于其上,在戈枕断层(F7)以东,有石炭系南好组、青天峡组及二叠系峨查组、鹅顶组及南龙组地层分布。
青白口系石碌群是一套低绿片岩相、局部达到角闪岩相变质为主的浅海相、浅海-泻湖相含铁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图3.2)。按岩性自下而上又可分为6层,为一连续过渡关系,各层岩性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第1层(QnS1):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露头以金牛沟、二阶沟西及昌化江等地出露最好,在乌烈铜矿的东部和北部也有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灰绿色的石英绢母片岩,细粒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略呈丝绢光泽,风化后呈紫红色,片理清晰,靠近花岗岩部分有红柱石变晶(图3.3,a)。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为主,次为黑云母、绿泥石、黄铁矿、磁铁矿等,呈细粒磷片状结构,局部有斑点构造,斑点为细小的绢云母、石英集合体。本层为矿区最下部地层,岩层走向大致N60°W,倾向NE,倾角60°~70°,厚度大于280 m。
图3.2 羊角山石碌群露头剖面
第2层(QnS2):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露头以金牛沟、昌化江两岸出露最好,岩性主要为含燧石结核结晶灰岩,呈灰黑色、块状、性脆、微结晶、有燧石条带状结核,局部含泥质及炭质,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及方解石,次为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褐铁矿等,击之有臭味,近花岗岩处结晶较粗。岩层平均走向N60°W,倾向NE,倾角40°~60°。厚度15~100 m。
第3层(QnS3):主要分布在矿区的西南马鞍岭、茅安村及黎东公路一带,露头以昌化江、黎东公路为最好,从金牛岭南坡到枫树顶一线也出露较好,与石碌岭北麓的第3层构成向斜的两翼。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石英片岩及绢云母片岩,分布不规则,以前者为多,呈灰色、片状构造,丝绢光泽,片理发育,风化后呈黄褐色,矿物以绢云母、石英为主,其次为黑云母、长石、绿泥石、电气石等,呈细粒鳞片状结构,条带状构造,有的有斑点构造,斑点为绿泥石、黑云母、石英、绢云母等集合体。西部与片麻状花岗岩接触部位变质较深,成石英白云母片岩,中部变质最轻,为灰黑色青灰色之千枚岩(分布在马鞍岭),千枚岩中残余波状层理清晰(图3.3,b),岩层走向大致为NW-SE向,倾向NE,倾角不定,厚度200~220 m。
第4层(QnS4):本层构成一复杂的向斜构造,西南翼分布在测区中部的歌杭岭、武烈岭、金牛岭一带,东北翼在石碌矿区以东。西南翼变质较深,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及部分石英绢云母片岩,呈灰色至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片状,丝绢光泽,细粒鳞片状结构,局部有显微破劈理构造,矿物以绢云母为主,次为石英、黑云母、电气石、磁铁矿、黄铁矿等,石英微脉沿片理贯入,致使部分片岩遭受矽化。上部石英含量增加,转变为绢云母石英片岩,并夹有薄层透镜状白云质结晶灰岩,在与花岗岩接触部分出现灰黑色之红柱石角页岩,红柱石成长柱状不规则的插在中间,晶体最长的达5cm,在红柱石角页岩内侧即出现斑点绢云母片岩,斑点呈长柱状及椭圆状,大部分为绢云母黑云母、细粒石英集合体。矿区露头主要分布在羊角山到枫树顶南侧一线及石碌岭的北坡,岩性主要为白色到灰白色块状构造石英岩,岩层走向主要为N50°W,倾向NE,倾角30°~60°,厚度80~140 m。东北翼大部分为千枚岩,出露在石碌矿区以东的石碌河一线,呈灰色至灰黑色,风化后呈黄色,丝绢光泽,千枚状构造,矿物以绢云母及石英为主,其次为黑云母、电气石、磁铁矿、黄铁矿等,在靠近花岗岩部位变质较深,为绢云母石英片岩或绢云母片岩,矽质含量增加,片理不显,并微呈油脂光泽,千枚岩中所夹的透镜状结晶灰岩,在近花岗岩及岩脉部位出现透辉岩、矽质岩等岩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且大部分受强烈矽化,局部有锰矿化现象。岩层大致走向为NW-SE,倾向NE,倾角40°~60°,东北翼为一系列倒转褶皱,与西南翼构成一系列向南西倒转的复式向斜。
(www.xing528.com)
图3.3 石碌矿区北一铁矿段石碌群岩石宏观及显微特征
a-红柱石石英绢云母片岩;b-千枚岩中残余波状层理;c-条带状透辉石透闪石岩或角闪质铁英岩;d-条带状含长石眼球的二透岩;e-含石榴石条带的二透岩或含石榴石条带的贫铁矿;f-条带状二透岩化的白云岩或白云质铁英岩;g-碧玉铁质岩;h-条带状二透岩(显微镜正交偏光)
第5层(QnS5):主要分布于石碌矿区金牛岭南坡至鸡心坳、鸡心村一带,露头以金牛岭南坡、枫树沟、鸡心河等地出露最好,在枫树下、枫树顶、石碌岭北及猴子顶一带,南北两翼构成向斜,本层为含矿层的底盘岩层,与含矿层整合接触。本层下部为条带状岩石,以石英为主的白色条带和绢云母为主的灰色条带相间,再向下绢云母含量减少,过渡到石英片岩或石英岩,厚度大于450 m。岩层大致走向为NW-SE,倾向NE,倾角50°~70°,中部因花岗岩侵入,走向变化较大,东北翼为一系列倒转褶皱,与西南翼构成一系列向南西倒转的复式向斜。
第6层(QnS6):本层为矿区主要含矿层,由于褶皱扭曲,故出露不很规则,主要分布在石碌岭、保秀山、正美山、大英山、鸡心坳及枫树下等地。该层分自下而上分为下、中、上3段。下段以二透岩化白云岩及白云岩为主,夹似层状石英岩、铁质碧玉岩等,夹钴铜矿2~3层,是重要的含钴、铜岩性段。本层岩性复杂、厚度变化大、具韵律层理和波状层理。顶部向含铁岩系过渡部位断续见硬石膏、石膏岩,与铁矿体直接接触的二透岩,通常表现由灰白色、黄绿色角闪石(透闪石和阳起石,图3.3,h)组成的条带与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条带交替出现,或者表现由褐红色或咖啡色硅酸盐矿物(石榴石为主,其次是角闪石或透辉石、钾长石)组成的条带与黑色铁氧化物组成的条带交替出现;中段是含铁主要层位,由含钾长石眼球的条带状二透岩(图3.3,d)和含石榴子石的条带状二透岩(图3.3,e)、条带状二透岩化白云岩(图3.3,f)及铁质千枚岩或铁质砂岩组成,局部夹火山质凝灰岩、石膏和碧玉铁质岩(图3.3,g)等,中夹赤铁矿(局部含磁铁矿、假象赤铁矿)多层;上段主要由白云岩、含泥质或炭质白云岩及二透岩(图3.3,c)组成,夹炭质板岩或千枚岩,含宏观藻类化石;本层下部结晶灰岩占主要比例,在铁矿体的周围大部分为透辉石透闪石灰岩,故认为有密切关系,本层厚度大于800 m。
震旦系石灰顶组(Zs):该层主要分布在石灰岭、红房山及石灰顶等处,在枫树顶、正美山等处也有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含赤铁矿石英砂岩、石英岩、赤铁矿粉砂岩、泥岩,局部还出现条带状薄层铁锰质岩,底部与石碌群第6层接触部位有不稳定的泥砾岩出现,岩层大体走向也是NW-SE向,倾向NE,该组地层假整合覆盖于石碌群地层之上。
志留系下统空列村组(S1k):该地层分布较少,仅出露在石碌矿区的西南角,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砂岩等,NE方向与石碌群第4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他部位均与花岗岩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下统南好组(C1n):该组由下向上分为两层,第1层岩性主要为千枚岩、斑点状千枚岩、砂岩夹铁矿、透闪石化硅质板岩、薄层状白云岩、底为砾岩,主要分布在三棱山、鸡心岭、朝阳、鸡心村一带,岩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在叉河农场二队沿F55断裂西侧呈南北向展布;第2层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含碳千枚岩、白云岩、底为砂砾岩,主要分布在F31断裂与F32断裂之间靠近北侧,鸡心岭方向呈NW向展布,红头山方向呈近NE向展布,第2层的分布范围要比第1层小得多。
石炭系上统青天峡组(C2q):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透辉石透闪石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夹千枚岩、粉砂岩。该地层主要分布在石碌矿区花梨山,在F31断层的上盘,东侧与二叠系峨查组整合接触。
二叠系下统峨查组(P1e)与鹅顶组(P1ed):峨查组位于二叠系的最底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千枚岩夹灰岩,底部为砾岩,鹅顶组岩性主要为泥质条带状灰岩。主要分布在石碌矿区的东部叉河农场附近,为海矿采石场的主要采矿层位,岩层走向呈近南北向展布,在鸡心村的东北角也有峨查组地层出露。
二叠系下~上统南龙组(P1-2n):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质千枚岩、硅质团块、灰岩、灰岩透镜体、底部为砂岩,主要分布在石碌水库的南侧,分布范围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