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信仰是道教的终极信仰,而那些风景秀绝、人迹罕至的名山大岳又是道门中人理想的修仙悟道之地。入深山修道,成为道门中人求得仙真理想的重要方式。那些充满仙道气息的山岳,道教称之为“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是道教的仙真居住聚会之所。在这些幽远僻静的山岳之中,道士们建造了许多宫观,用于祭祀神灵,迎接神灵的降化。而四川就有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鹤鸣山、瓦屋山、老君山,著名的道观有成都青羊宫、二仙庵等。
鹤鸣山,三国志称为鹄鸣山(鹤与鹄古通用),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在今大邑县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这里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实为仙家胜地。
鹤鸣山得名有三个来源: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鹤鸣山具备仙鹤的完整形状,平坝前的石峰为鹤之顶,整个山体就像是鹤的躯体。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冠子山为鹤之尾。明嘉靖应天巡抚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记》:“鹤鸣山因起伏轩翔,状如仙鹤,故名。”《大邑县志》载:“邑北有山曰鹤鸣,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嘴,口衔丹书,形如飞鹤,故名。”据说民国时期,乡人于文昌宫庙后,无意中挖出一石块,状甚似鹤鸟,嘴、头、翼、尾、脚、颈俱全,唯双脚并在一起未分开,乡人甚喜,视为灵物,将其置于文昌宫花园内并保持其原始形状,以供游人欣赏。鹤鸣山所藏石鹤在文献中亦有记载,《四川通志》载:“山形如覆瓮,有石类鹤,故名。”明代罗洪先《广舆图》:“鹤鸣山岩穴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去。昔为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中国文化中,仙鹤是祥瑞的象征,仙鹤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仙人,道教中就有“王乔控鹤”“方储驾鹤”等传说。仙鹤通常或是仙踪显迹,或是得道升天的象征;有仙鹤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仙气、有仙缘。相传曾有老子后人隐士李傕隐居于此,弈棋悟道,养鹤相伴,梁代李膺在《益州记》中载:“鹤鸣山常有麒麟百鹤游翔。”明逸名《鹤鸣山怀古诗》有“树老曾栖鹤”之说。(www.xing528.com)
鹤鸣山仙缘浓厚,是著名的仙山,许多高道仙人都来此修炼。据说先秦的广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而真正奠定鹤鸣山在道教界地位,使之成为“道源圣城”“道国仙都”“道教祖庭”的则是张天师。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天师道),并在山中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张天师建立“二十四治”,而“鹤鸣山神山太上治”就在山中。
自张陵创道教于鹤鸣,鹤鸣山就成为历代高道隐居、修真、游览的胜地,比如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曾留诗“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君已功成”;陈抟老祖也曾游仙访道于山中,并于天柱峰上题“龟鹤齐年,福寿康宁”。到了明代,传说隐仙张三丰也曾隐居于此。明成祖朱棣对其颇为推崇,派礼部尚书胡滢前来鹤鸣山迎请,张三丰避而不见;后又让龙虎山道士吴伯理前往蜀中迎请张三丰,然而也未能邀动仙驾,只好在鹤鸣山山脚处修建了一座迎仙阁,以表敬祀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