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四川的书画艺术渐渐走向衰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四川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了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在四川思想界掀起大波。但当时的四川书画艺术仍然还是清代风气的延续,活跃在艺坛的多为清朝遗老和社会贤达。其中被誉为“五老七贤”者,博通诗、书、画,名噪蜀中。他们虽没能开一代风气,却也担负起传统承继者的角色。不过,在20世纪上半叶,四川真正能跻身全国一流大家之列的书者,仅赵熙、谢无量而已。
张善子绘《中国怒吼了》(汪毅摄影)
赵熙为前清进士,曾任国史馆纂修、御史,支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潜心诗文书画,不再出仕。梁启超曾从赵熙学诗,其门人还有郭沫若、向楚等。赵熙的书法初出于颜、赵,后融合六朝,遒秀朴厚,潇洒绝俗,一时风从。他也偶作水墨,疏落清雅,有云林之气。
谢无量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早年与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有同窗之谊,后又结识章太炎、章士钊等人,出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文学院长,著作等身。他的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轩昂超脱,奇丽清新,被于右任誉为“当代第一”。
五四运动提出的革新思想,为中国美术提供了新的历史选择,也为四川盆地美术的重新崛起输入了动力。四川当时处在文化重建的艰难困境中,虽然没有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文化中心那样的大格局,但毕竟还是在向前艰难开拓、进取。1930年,冯建吴、段虚谷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主办美术刊物《太阳在东方》,并开办浣花草堂书画社。1931年,易均室创办《艺甄》。1933年,向楚等人创办成都最早的书画团体——蓉社。以后南虹艺专、岷云艺专也相继创办。比较而言,四川早期的美术活动不但在时间上滞后于前述几个文化中心地区,而且在规模和实力上也难以匹敌。但四川毕竟是一个有很深历史底蕴的地方,在入20世纪中叶后,川人在汲取自然乡土的灵气,并向西方美术学习后,便逐渐产生出能领一代风骚的大家。蒋兆和、张善孖、张大千等的成长史都是例证。
出身于泸州的蒋兆和于青年时代去到上海、南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36年他回到家乡,在重庆半年多作画数十,创作了 《朱门酒肉臭》《算命》等佳作,成为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一位杰出的“无声诗人”。蒋兆和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流民图》是蒋兆和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作品高2米,长约27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100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这幅“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气势,浑厚有力的笔触,倾泄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内江人张善孖与张大千是兄弟。两人曾经一道东渡日本学习,回国后张善孖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张善孖善画虎。为了能随时观察虎的形态、习性,他寓居苏州网师园时,在家里精心养了一只小老虎。其自号“虎痴”,人皆尊其为“虎公”。张善孖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能勇立潮头,用笔墨书写人民的历史。他宣传抗日救亡的国画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人物,如《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图》等。他创作的《双马齐驱图》,热情表现和称颂国共合作。1937年秋,面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张善孖画了一幅猛虎扑日图。图上28只斑斓猛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生气勃勃,奔腾跳跃,正扑向一抹落日。此画题为《怒吼吧,中国!》。他还在画的左下角题道:“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该画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气概和决心,是一幅宣传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士气的优秀国画。[4]时人评述,张善孖的抗日国画,是美术界在国画形式上开抗日宣传画先河的作品。1940年初,美国空军上校陈纳德率美空军志愿队援华作战,张善孖嘉其行,画《飞虎图》赠陈纳德。陈遂将志愿队改名为“飞虎队”,并按《飞虎图》做了许多旗帜和徽章分发部下,以鼓舞战士。后来“飞虎队”在华作战十分勇敢,连连重创日机,日军飞行员闻风丧胆。陈纳德对《飞虎图》原图更加珍惜,视同拱璧。该图现珍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
张大千是中国现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他青年时代负笈东瀛,以后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张北溥(即溥心畬)”之誉。张大千在中年时代返回四川,在青城山隐居近三年,筑亭植梅。家乡山水苍翠凝碧,给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巴山蜀水成为大师终身为之赋彩的题材。他垂暮之年还发出“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的慨叹。张大千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同时又吸纳了世界当代艺术之长,在笔墨语言、意境上拓展了一个新的境界。
张善孖性情刚毅,广交友人,有游侠仗义之风。早在1925年,他就与张大千磋商不做官而专攻书画,以笔墨为生。他崇敬由亭长起事,后统一天下的刘邦,尤对其《大风歌》的“大风”二字感兴趣。而张大千素来敬仰清初大画家张大风。两兄弟遂以“大风堂”三字为张氏弟兄画室名称。自那时起,两兄弟旅次不论有多远,所创作的书画大多题款“写于大风堂”字样,或盖大风堂印章。[5]这是“大风堂画派”形成的一个标识。(www.xing528.com)
张大千(汪毅供图)
在20世纪30年代,黄宾虹、齐白石两位大师入川传道,推动四川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2年,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入蜀,在青城写生发现夜山之美,即其所谓“宵深月下,层峦更奇”。这种发现开拓了他的艺术天地,为其“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齐白石则于1936年来川。白石老人不仅是诗、书、画、印俱精的全才,更为可贵的是其作品具有质朴纯真的农民情感和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笔下的文人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活泼的生命力和刚健清新的风格。齐、黄两位大师在变革传统绘画方面的先导作用,影响了四川几代艺术家。陈子庄、姚石倩、余中英等人亦与时俱进,追慕大师精神而终有所成。
[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年版,第8页、17页。
[2]雷毅:《论黄荃与徐熙的艺术风格分析及其影响》,载《明日风尚》2016年第16期。
[3]余如波:《五代两宋时,四川美术妙笔冠天下》,载《四川日报》2017年9月22日。
[4]子衿:《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文化抗战之美术活动篇》,载《民主》 2015年第10期。
[5]汪毅:《论大风堂画派》,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