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文化简史:剑南风骨在两宋文学中的绽放

四川文化简史:剑南风骨在两宋文学中的绽放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画像宋朝文学是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主要体式有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其中词的创作是宋代文学的主体并且成就最高。梓州铜山(中江县)人苏易简是宋代第一位蜀籍状元,与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皆因文名显著而并称“铜山三苏”。新繁(新都)人梅挚、成都华阳人范镇,以及文同、王珪、吕陶、张俞等,都在宋代文学大潮中有着自己的贡献。

四川文化简史:剑南风骨在两宋文学中的绽放

苏轼画像(选自清嘉庆二十三年刻《芥子园画谱》)

宋朝文学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主要体式有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其中词的创作是宋代文学的主体并且成就最高。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歌楼舞榭盛极一时,为文学艺术繁荣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活字印刷使大量书籍迅速刊行,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交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宰相须用儒者”尤其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人”的宽松政治,使文人们自我实现的欲望,孵化为高谈激论和结党结派的社会风气。[3]古文运动的完成,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兴起,方志学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话本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与官府传媒“邸报”相对立的民间“小报”的公开发行等,都是划时代的变革。这对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促进知识阶层的扩大,作用甚巨。由苏轼、苏辙兄弟旗帜高举并获得众多文人追随的“蜀学”,将一个相对完整、明显、强大的地方学术体系,置放于中华学术文化整体框架之中。巴蜀大盆地自西汉以降的以儒为主、融汇佛道,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的巴蜀学术文化,于此开始被世人所瞩目。

洪雅县人田锡,有“榜眼”功名,是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文艺创作主张见于《贻宋小著书》《贻陈季和书》等。梓州铜山(中江县)人苏易简是宋代第一位蜀籍状元,与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皆因文名显著而并称“铜山三苏”。“阆中三陈”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因“兄弟状元”“兄弟宰相”名噪一时。新繁(新都)人梅挚、成都华阳人范镇,以及文同、王珪、吕陶、张俞等,都在宋代文学大潮中有着自己的贡献。苏洵自称“西蜀匹夫”,但“视同列者皆不胜己”,是一生“尝有志于当世”却“久为天下之弃民,行年五十,未尝见役于世”。其文学创作以散文见称,尤擅政论,大多立论精辟,且能开门见山,发语惊人,笔势雄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型代表。他写有较多的长篇排律,亦即“以文为诗”的呈现,如长达110字的长篇五言排律《送陆权叔提举茶税》等。苏辙时人称“小苏”,在文学上推崇“养气”说。文学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行文之平稳淡泊似其貌,议论则反复曲折,穷尽事理,常能铺陈譬喻,情理兼到,波澜疏宕。诗歌创作风格以清丽见长,《诗病五事》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有所批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等。其《栾城集》存世。

苏轼在文学理论上,极为推崇创作灵感,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他提倡“街谈市语,皆可入诗”,“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这种重直觉,强调形象思维的论述,对后世文学理论建构影响极大。在词的创作上,苏轼不满于当时文坛纷扰于花间词派模式中,“出新意于法之外”另创新体,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写景、叙事、抒怀,议论说理,以及村夫农妇民俗乡习等,皆纳入填词的审美范畴,从而扩大了词体的审美范围和艺术表现力。苏轼也有大量写得缠绵悱恻的婉约词,如《洞仙歌》《蝶恋花》《卜算子》《诉衷情》等。苏词最大的艺术特征是“波澜浩大,变化不测”,活泼多变,汪洋恣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异的风格特征。他的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诗辨》)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宋代诗歌新貌;在散文领域,他与父亲、兄弟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又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说绘画,其“诗画本一律”主张被后世标举并以善画枯木竹石而被人所宗,是中国文人画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论书法艺术,他是“米蔡苏黄”四大家之一;在学术上,他熔铸儒、道、释三家,结合巴蜀文化传统思想,张扬起“蜀学”派大旗。他常常在作品中表现着故土情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入江海”“我谢江神岂得己,有田不归如江水”“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等名句,余如遂宁诗、阆中诗、戎州诗等,皆如是。

他嘲安石,讽程朱,对一切正统和规范乱开玩笑,“因嬉笑而成仇”树敌甚多,却仍能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得到乐趣,在“东坡肉”“居有竹”的自然人生中闲庭信步。《东坡羹赋》《油水颂》《猪肉颂》《食豆粥颂》等诗作,都是用生动俚俗的口语“大白话”形式,描写普通群众日常人生的游戏之作。此外,《日喻》《黠鼠赋》《艾子杂说》等小品文,都是以形象化的譬喻嘲弄世俗的杂文杰作;而《梁上君子》一文中的形象概括,则成为一类人物的代名词沿用至今。在朝廷政治纷争和官场倾轧中,苏轼能够做到随缘自适,达观处世。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蒸腾于文学创作之中。他的通脱、达观、发达、率直、真诚,兼容并包的大家气度,既深情婉媚又雄浑阔大的艺术境界以及诙谐诡谲、化俗为雅的幽默风趣,为我们展现了可贵的生存方式和一种人生形态的辉煌。

苏轼第三子苏过,时人称为“小坡”,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的雅誉,有诗文集《斜川集》传世。眉山人程垓,现存词约150首录于《书舟词》。普州(安岳县)人冯山,存诗十二卷录于《安岳集》。井研(今仁寿)人李新,诗词文收录于《跨鳌集》。丹棱人唐庚,今传《唐子西集》24卷。仙井监(仁寿)人韩驹,是“江西诗派”重要成员,有《陵阳先生诗》四卷传世。简州(简阳)人张孝祥,是南宋蜀籍状元,他的诗有宋诗的明显气质,学杜,学苏,承受江西诗派影响,有《于湖集》和《于湖词》。成都广都(今双流)人宇文虚中,仕宋时作品存留不多,主要抒发个人的羁旅闲愁。入金被囚期间诗风一变,每多感愤之辞,今存诗50余首,收入《中州集》和《全金诗》。德阳人李流谦,有《澹斋集》。王灼、计有功、魏了翁、吴泳、程公许、史尧弼、牟子才、高斯得、家铉翁等蜀籍文人,都在文化创造领域有自己的贡献。(www.xing528.com)

拥有一个煊赫的巴蜀名号“涪翁”的黄庭坚,50岁时被贬至涪州(今重庆涪陵区)、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及黔江区),再任职于戎州(今宜宾市),历经了长达6年的蜀中生活,创作出120多首诗词,撰写了《大雅堂记》并书写300多首杜甫诗碑。当时的周必大把蜀中生活对黄庭坚的影响说得更清楚:“世皆言文人流落不偶,乃刻意著述,而不知巫峡峻峰激流之势,有以助之也。山谷自戎徒黔,身行夔路,故辞章翰墨日益超妙。”黄庭坚与当地人交往频繁,这个江西人不经意间也学会四川话如:“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念奴娇》)他入蜀之后其词风豪迈、旷达,笔力纵横、雄壮,风格更近于苏轼,如《念奴娇》(断虹霁雨)等,而《醉蓬莱》(对朝云叆叇)词甚至被评为后期代表作。黄庭坚入蜀后诗作简放自然、平淡质朴。这一蜕变给予“江西诗派”的陈师道、陈与义、徐俯、谢逸、王直方、潘大临、吕本中以及方回等创作以启迪,并直接影响着宋代文学的发展。受命入蜀主政的范成大是极为兴奋的:“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桂海虞衡志·序》)“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是他对主蜀时在成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记录。其晚年有百余首咏峨眉山风景人事的诗作,见于《石湖居士诗集》。范成大现存巴蜀诗总量为199题213首,占其诗总量的10%。其散文《吴船录》书名源于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他由成都乘船回京城杭州,沿途所见山川风物和名胜古迹的记录。

陆游入蜀是受命履职,兼有“万里西游为觅诗”。前40多年创作“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多方探索,进入蜀中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比较其早期的“奇巧”和晚期的“平淡”,世人充分注意到陆游入蜀后的“宏肆”“雄浑沉着”等艺术创新,因此给予“小李白”之誉。陆游回顾蜀中生活对创作的影响有吟:“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戏作春愁状,素屏纨扇传千家。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后春愁曲》)、“二十年前客成都,酒徒诗社尽豪英,才名吏部倾朝野,意气成州共生死。废园探梅常共醉,遗祠访柏亦俱行,即今病卧寒灯里,欲话当时涕已倾”(《思蜀》)。陆游是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但其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时期是在巴蜀。“地胜顿惊诗律壮”,一旦身处巴蜀地域文化氛围之中,他顿觉“诗家三昧忽见前”。如“忆昔遨游蜀汉间,五十尚朱颜”“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陆游注意到黄庭坚词作中自称“老子”,他也学会了“四川话”:“老子今年懒赋诗,风光料理鬓成丝。”他不仅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四川)诗稿”,更把蜀中所获的“放荡的老头”(放翁)名号使用终生,并且不无夸耀地宣称“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他“自计前生定蜀人”“锦城旧事不堪论,回首繁华欲断魂”,乃至于“未尝举箸忘吾蜀”,甚至想到“不死扬州死剑南”。陆游晚年曾对儿子说,巴蜀“古今类多名人,苟居之,后世子孙,宜有兴者……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剑南诗稿》陆子虞跋)陆游还有记录入蜀见闻日记体散文《入蜀记》6卷。

杨万里的“诚斋”,得自于蜀人张浚“正心诚意”的勉励题赠,故以之自名书室,这是又一个名号与巴蜀有关的例子。杨万里创作中与蜀相关的作品亦多,如《登牛者蛾眉亭二首》《白头吟》《次东坡先生蜡梅韵》《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等。宋代入蜀文人或治蜀掌权的有:田况、范成大、宋白、张咏、蒋堂、宋祁、赵抃、石介、文彦博、张方平、王十朋、韩琦、范纯仁、黄庭坚、毕仲游、韦骧、李复、刘弁、王曙、京镗、张焘、程戡、张方平等,他们都全心全意地为蜀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努力,且都有诗词文歌咏蜀中人物和民俗风情。如担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的京镗,就有“岁月晚,霜风急。嗟老子,为行客。念昔陪班缀,今亲辞色”(《满江红·次潼川漕刘殿院韵》)等。著名“通俗歌手柳永,以《一寸金·成都》如此吟唱道: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