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各民族对自身文学历史起源的研究,都是从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的探寻开始的。神话,是一个民族在童年时期认识和感知世界的精神活动记录,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百科全书”。巴蜀先民创造了人类童年时代充满瑰丽奇幻想象的神话和传说故事,鲧禹治水、禹生石纽、嫘祖养蚕、杜宇化鸟、鱼凫仙道、大石崇拜、朱利出井、五丁开山、碧血化珠以及“蛇”形图腾崇拜等,构成巴蜀文化肇始阶段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内容,并且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深远的影响。如《庄子·外物》记载的“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故事,就在中国历代演化出“碧血丹心”等。
当北方民族还在辗转迁徙,寻找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还辛苦搏击于“载燔载烈”“如火烈烈”的严酷自然中(如《诗经》中《公刘》《生民》所叙),当湘楚部族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荆棘丛中艰难垦殖,江南地区还处于“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薅”时,巴蜀人已通过“先民之诗”夸耀着自己优裕的物质人生。这就是《华阳国志》所归纳并被明代第一才子杨慎在《全蜀艺文志》中强调的“蚕丛国诗四章”:“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为阜丘,彼稷多有,旨酒嘉谷,可以养母”,以及“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居”等。《涂山歌》歌唱的是:一只孤独的白狐狸在四处徘徊,九条毛茸茸又粗又长的尾巴分外耀眼,她就是要和大禹结为连理的涂山女儿,我们这里将永远发达兴旺![1]汉代扬雄的《蜀都赋》、魏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引述过蜀中的《先民谣》,即:“大饥不饥,蜀有蹲鸱;大旱不乱,蜀有广汉。”蹲鸱是可食用大芋头,因形状如蹲伏的鸱而得名。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收录很多上古歌谣,其《河图引蜀谣》曰:“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这与扬雄《蜀王本纪》记叙的“杜宇从天堕,其妻由井出”神话故事可互为印证。开明氏时期蜀王作有《东平之歌》《臾邪歌》《陇归之曲》《幽魄之曲》等多首歌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