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雄《学行》的价值-《四川文化简史》

扬雄《学行》的价值-《四川文化简史》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行》的撰写者为西汉末年蜀郡郫县人扬雄。后世对扬雄的学识和人品有极高的评价。扬雄的教育思想,在《法言》中多处体现,最集中论述的则是《学行》。《法言》将《学行》作为第一篇,说明《法言》是以捍卫、宣扬孔子及其儒家理论思想为主题的著作。总括起来,如果通读扬雄的《学行》,会发现其教育理论有许多很契合现代理念。《汉书·扬雄传》说,载有《学行》的《法言》一书问世后颇受学者重视,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扬雄《学行》的价值-《四川文化简史》

扬雄画像(选自明弘治十年刻《历代古人像赞》)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学记》。但是,《学记》的广为流行却是在东汉以后,而在《学记》还没有广为流传的时期,系统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学行》已经由蜀人完成。

《学行》的撰写者为西汉末年蜀郡郫县人扬雄。扬雄(公元前53—18年)是两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是西汉末至东汉初学术界的著名领军人物,著有《法言》《太玄》《方言》《训纂篇》等多种学术著作。后世对扬雄的学识和人品有极高的评价。《宋史·礼志八》载,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诏封扬雄为成都伯,“令学士院撰赞文”;“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廷,仍赐爵号,又请追孔子以帝号”。可知扬雄是当时官方认可的孔子以下而与孟轲等地位相似的大儒。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句,可见后人对其评价之高。

扬雄深受孔孟教育思想的影响,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与孔孟相似之处,但其中也有许多改革和创新。扬雄的教育思想,在《法言》中多处体现,最集中论述的则是《学行》。(www.xing528.com)

《学行》载于《法言》。《法言》仿效《论语》而著,全书共13卷,标题依次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法言》将《学行》作为第一篇,说明《法言》是以捍卫、宣扬孔子及其儒家理论思想为主题的著作。其体裁多为简短的答问、解说或反驳,应该是扬雄从事教学活动的实录;但也不排除作者设问自答的内容。《学行》约1500字,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在重教、劝学、行道、修德和尊师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观点,在论述性与习、学与行、博与约等关系问题上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中引人注目者如对功利化应试教育的批判。原来汉代建立察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在调动士人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助长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学习动机。扬雄在《法言·学行》中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曰:‘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子为道乎?为利乎?’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己。’”这段话阐述了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道”还是为“利”。世人为什么不尚“书”而尚“经”,是因为“发策决科”的诱导,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就是应试教育。扬雄否定“发策决科”诱导士人“为利”而学习的选拔制度,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批评应试教育的人。应试教育的一大危害就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则不学,这是一种功利化的学习。它必然造成除了所考的知识外,其他知识的匮乏;除了考试的能力,其他能力的缺乏。

总括起来,如果通读扬雄的《学行》,会发现其教育理论有许多很契合现代理念。《汉书·扬雄传》说,载有《学行》的《法言》一书问世后颇受学者重视,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学行》应该是比《学记》流行得更早的中国教育理论著作。它的价值,至今尚未被学界完全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