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文化简史:古蜀与中原商贸往来

四川文化简史:古蜀与中原商贸往来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不少先秦史、巴蜀史研究者根据甲骨卜辞和《竹书纪年》的记载,都曾指出,商代中原王朝与蜀国的信使往来、馈赠和征战不绝。《禹贡》所记蜀地进贡之路,当是民间通商之路,也就是先后于三星堆和成都等地建都的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一条古商道。

四川文化简史:古蜀与中原商贸往来

商周之际,从成都平原出发的东北商道大致又分作两个方向,一为水路,即从沱江入长江东下抵三峡,是巫盐西来最畅便的一条商道,或称为“巫盐之路”,贩盐者为古蜀及巫臷国盐商,运输者为“夏代从云梦盆地溯江进入四川盆地”的巴人,运输工具为独木舟

东北商路另一条为旱路或水旱交替之路。这条路从四川盆地向北,穿越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而至汉中盆地、渭水平原、河南。其具体路线是从成都平原北上德阳、绵阳,过今梓潼五妇山,经剑门关、广元朝天驿,穿金牛峡,越川陕交界之七盘关,进入陕西宁强、勉县;再经褒城,入褒水(南注汉水)之褒谷,翻越巍巍秦岭,由斜水(北注渭水)之斜谷而出,抵达渭水南岸的眉县;再沿渭水东下,入黄河,进入河南大地。这条商路,是古蜀文明与殷商文明发生对接、交流的主要干线。这条干线的渭水以南部分,即是后来所说的金(石)牛道和褒斜道。关于金(石)牛道的修筑经过,《水经注·沔水》引来敏《本蜀论》说: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又《华阳国志·蜀志》也说: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王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上述神话故事,把蜀地与中原交通的时间上限,订在周显王与秦惠王共存时代(公元前337—前321年),显然是大大缩后了。因为第一,《华阳国志·序志》又有云,称:“《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八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这里,常璩其实已自己否定了他在《蜀志》里所引的秦惠王时开金牛道的时间,并将之提前到武王伐纣(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时期或稍后。当然,“三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或曰子虚乌有人物;但是,此时蜀既已利用金牛道—褒斜谷道东北入中原,那么,此干道开辟的时间当早于晚商。

与中原交通图(www.xing528.com)

尚书·禹贡》记梁州贡称:“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这说明早在夏禹之世,汉水(即沔水)与渭水之间便有相互联系的通道,即后来所称的褒斜道。对“西倾”,孔安国《尚书传》称:“山名。桓水自西倾山南行。”甘肃南部岷县有西倾山,西倾山南有白龙江,其古称即桓水。其发源于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甘肃舟曲东,与岷江上游(即古羌水)汇合,又东南至文县东与白水江(即古白水)汇合,东南流入嘉陵江(古潜水)。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与今白水江汇合后的一段白水江,古时也兼称桓水。这是过去对“西倾山”和“桓水”的一般认识。

任乃强先生则依据《禹贡·孔传》的相关资料及《汉书·地理志》班固对“蜀郡”的注:“《禹传》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提出西倾山应为今天的巴颜喀拉山,桓水应为今大金川—大渡河,《禹贡》中的古梁州(华山之南至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的广在地域)向中原夏王朝的进贡部落当为巴颜喀拉山脉以南大金川流域(相当于今川西北马尔康—绰斯甲以北的阿坝、壤塘、色达三县地面)的游牧部落。任先生说:“这些牧部,是从古就出产羊皮与黄金的羌支部落。他们中有善于经商的人,搬运自然金块(镠)与连毛羊皮(织皮)和一些野兽(熊罴狐狸)的毛皮,从大渡河谷到巴蜀地面来,调换丝帛、麻布和金属工艺品回本部去,又可调换更多的土产商品。巴蜀的商人又把这些商品连本地的土产,贩运到华夏区去调换商品。”[7]

邓少琴先生则依照传统看法,指出夏代梁州之贡是由川西北出甘肃岷县西倾山沿桓水而下至葭萌(即古昭化县,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而入潜水(嘉陵江),再北上经沔水(今汉水),“溯褒水而入渭水,循渭水而下而乱于河”。邓先生认为:“所谓入者,人入其间也;所谓乱者,绝河而渡者也。此为古代(指夏殷周之世)由梁州以往雍州之交通路线,进而可达中原豫州之域。虽有翻山越涧之劳,但仍重视水利之轻便,少费人力之搬运也。”[8]

邓先生关于夏殷周之世蜀地与中原的交通路线,虽然与我们前面所勾画的古蜀国与殷商的东北商道的中段有所不同,但他也承认,殷商时期的四川实际确有一条商道或贡道与中原王朝相通。

其实,不少先秦史、巴蜀史研究者根据甲骨卜辞和《竹书纪年》的记载,都曾指出,商代中原王朝与蜀国的信使往来、馈赠和征战不绝。其联系通道,大体上也当与我们所描述的先秦四川东北商道相一致。而且,按照交通史常识,地区之间的交通往来,一般是建立在民间通商的基础之上的。地区之间本无所谓有路,有交通;往来异地易货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了商路,有了交通。《禹贡》所记蜀地进贡之路,当是民间通商之路,也就是先后于三星堆和成都等地建都的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一条古商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