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蜀志》说,蜀地在蚕丛氏以后继之而起的是柏灌氏,然后为鱼凫氏。柏灌氏事迹不详。鱼凫氏,不少学者以为即《山海经》里的鱼妇氏。《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颛顼是黄帝之子昌意在蜀地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女所生。另据郭璞引《淮南子·地形》注云:“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后稷即弃,是帝喾(黄帝后裔)元妃姜原踏巨人脚印感孕所生之子,为周始祖。而从《山海经》和《淮南子》所记可以知晓,作为黄帝一脉的颛顼、后稷死后都化作了鱼神(或半人半鱼之神)。这其实就是中华先民的一种以鱼为图腾的图腾神。
比较有趣的是,后稷之葬,在建木西,即成都平原。《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对后稷葬所,郭璞注云:“在广都之野。”“广都”,又言“都广”。《华阳国志·蜀志》云:“广都县,郡(指成都)西三十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有盐井渔田之饶。”而后稷墓葬所毗邻的氐人国,也是一个鱼人国。《山海经·海内南经》说:“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神话传说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四川至今也是全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更不用说四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了。按照任乃强先生的看法,在传说中的鱼凫时代,“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不可居人”[4]。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羌—蜀部落中的一支才会从世居很久的茂汶盆地(在四川省茂县、汶川间)进入成都平原来捕鱼,形成后人传说中的鱼妇(或鱼凫)—鱼人国(应为渔人国)。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这支鱼人(渔人)部落又“发觉这块湖沼未涸的沮洳地内,仍有局部的陇冈丘陵是可以住人的。……从而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以至于建成国家”[5]。不用说,这支渔人部落先前在茂汶盆地居住时,大致也是以打鱼为生,并驯养鱼凫(今俗称鱼老鸹)的,而且很可能是以鱼和凫为图腾——以后又奉为始祖和神灵。
东汉画像砖《渔筏》(成都地区出土)(www.xing528.com)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至第四期上,人们发现大量类似鱼鹰的鸟头柄勺,还发现雕刻有两对两两相背的鱼的金杖(不少人认为是王族的权杖)、鱼形牙璋、长12.4厘米的青灰色鱼形玉佩与形似蚕茧、中穿孔、直径2.5厘米、长仅3厘米的陶质网坠模型,以及9件鱼形箔饰挂架和59件鱼形箔饰(均为铜质)。此外,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带(金冠带)上,亦发现有与三星堆金杖一致的四鱼图案及数量较多的鱼形铜箔(应为挂饰)。它们正是这支渔人部落曾在成都平原建立过国家的实证。
研究还表明,这支渔人部落在从茂汶盆地进入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前,曾在湔江之滨的瞿上扎营建都。任乃强先生说:“瞿上者,谓关口之天彭阙,俯瞰成都平原如鸷鸟之雄视,双目瞿瞿状也。盖指今新兴公社处(按:即今彭州新兴镇)。”[6]这支渔人部落以瞿上为中心,边打鱼边农耕,是为蜀族开垦成都平原之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