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阶段
1)三维设计。利用BIM设计软件的优势,可以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三维设计并进行全专业(建筑、结构、水、暖、电、智能化、内装、部品、幕墙、采光顶、夜景照明等)集成优化从而实现精细化设计。
2)构件拆分。在装配式建筑中要做好预制部分的构件设计,俗称“构件拆分”。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利用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和信息化集成优势,对预制构件的几何属性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构件的类型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数量。可以做到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这样才能避免整体方案不合理导致后期技术经济性缺陷。
3)协同设计。PC建筑的BIM模型不仅要集成所有设计信息,而且要根据装配式模块化的特点,整合构件的生产加工、施工工艺要求等信息,统一协调,达到所有相关方在同一BIM模型上进行管理的要求,使所有参与方以及所有参与专业在技术和管理上达到统一标准。BIM设计模型包含了设计信息、生产加工、施工工艺设备要求等信息,可以进行同步碰撞检查以及数据分析,从而使各专业达到更高层次的协同设计。
(2)工厂加工阶段
1)构件加工图设计。不同于常规的二维构件加工图设计,BIM技术可以利用三维模型进行预制构件的设计,可以完全避免构件间的错漏碰缺,并且达到各专业间以及与工厂加工工艺人员的同步协调。构件设计完成后再根据BIM模型直接导出相应的二维图,二维图结合BIM模型不仅能清楚地传达传统图样的平、立、剖尺寸,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组合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更好地保证构件加工信息的完善设计以及完整传递。
2)构件生产指导。BIM建模是对建筑的真实反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空间关系和各种参数情况,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生产表单,并且能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培训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
3)通过CAM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采用集中、大型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www.xing528.com)
(3)施工阶段
1)施工现场组织及工序模拟。将施工进度计划写入BIM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模型中,就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提前预知本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工序是否正确,并可以进行及时优化。
2)施工安装培训。通过虚拟建造,安装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非常清晰地获知装配式建筑的组装构成,避免二维图造成的理解偏差,保证项目的如期进行。并且通过施工模拟对复杂部位和关键施工节点进行提前预演,增加工人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措施的熟悉度,提高施工效率。
3)施工模拟碰撞检测。通过碰撞检测分析,可以对传统二维模式下不易察觉的“错漏碰缺”进行收集、更正。如预制构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碰撞检测,地暖管与电器管线潜在的交错碰撞问题。
4)成本算量。成本算量的主要原则是做到“准量、估算”,按照工业化建筑的组成及计价原则分为预制构件部分和现浇构件部分。结合工业化住宅的特点自主开发了装配式设计插件,通过该插件可以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进行分类统计。
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快速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分析,从而进行方案比选,再由确定的工程量结合地区的定额计算出本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现在方案策划阶段对成本的初步控制。
5)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可追溯。实现在同一BIM模型上的建筑信息集成,BIM服务贯穿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住宅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将生产、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实际需求及技术整合到设计阶段,在虚拟环境中预演现实,真正实现BIM信息化应用的信息集成优势。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等数字化标签,在生产、运输、施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记录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可以实现建筑质量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