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园
我父亲左理1982年从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到宁夏大学工作,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那时的宁夏大学还没有经济系,父亲于是先到政治系教政治经济学。我和哥哥,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五年级,先离开家乡,随父亲到银川上学。母亲则带着两个妹妹在老家等待办理调动手续。学校在拐角楼三楼分给父亲一间宿舍。这座宿舍楼里当时还住着一些到宁大工作不久的老师,有单身的,也有拖家带口的。
2001年4月,左理(右二)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栏目《名校面对面》节目录制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百废俱兴,人们干劲很足。不久以后,学校决定成立经济系,父亲参与了经济系的筹建。新建的经济系决定从全校各系报名的学生中选拔第一批学生。这时我们全家已经搬到了被三座男生宿舍楼包围的一排平房的最西头。记得当时有几个踌躇满志的男生曾到我家来毛遂自荐,有数学系的,也有政治系的。父亲耐心地听他们的陈述,有时也会问一些问题,临别时告诉他们还需要看考试结果,同时也热情地鼓励了他们。父亲为人宽厚、讲民主,总是耐心倾听、热情地帮助年轻人。
后来,父亲当了经济系的系主任。在很长时间里,父母并没有在家里提起过这件事,我们兄妹几个也不知道。现在回想,他和我母亲大概是不想让我们因为他的身份变化产生不该有的优越感,直到90年代初,他担任了学校副校长的消息,我们几个做儿女的,也是从别人口中才得知的。在我们家有这样的价值观:一个人的地位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和能力。我母亲聪明果断,正直坦率。无论父亲是一位普通教师、系主任还是副校长时,她都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情诚恳地对待身边的同事,父亲职位的变化对她的为人处世没有任何影响。成年以后的我们姊妹,无论职位高低,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常常能伸出手去,也是家风使然。
父亲担任经济系主任大约十年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管理工作,和同事、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作为系主任,他有相当的自主权。他到处化缘,给经济系盖起了一座楼。由于新成立的经济系没有多少社会知名度,最初几届学生毕业时,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他经常拜访财政厅、财政局、税务局等相关单位,竭力推销自己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特别是第一批毕业生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后来,这些毕业生很多成为了宁夏财贸系统和税务系统的中坚力量。在这期间,有一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刻。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做生意的,他到我家来聊聊孩子就业的事,临走时要留下厚厚的一沓钱,说孩子找工作的事就拜托我父亲了。我的父母亲坚决回绝了。他们说,“尽力帮助学生,这是老师的本分。如果收下钱的话,老师在学生眼中就会失去尊严”。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这个来自银南山区的学生在银川顺利立足。在他毕业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和父亲保持着联系。父亲以他的品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www.xing528.com)
那个时候,经济系的年轻教师们也经常到我家里做客。他们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有干劲,但是有时也会有挫折感和困惑。父亲宽厚和民主的作风使年轻的同事们愿意和他交流。他用自己的阅历和学识为他们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建议,他鼓励年轻的教师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要目光长远,继续深造、不断提高自己。当有些年轻教师在发达地区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时,他会尽力挽留,如果对方去意已定,他绝不会设置障碍,而是顺利地签字,为他祝福。因为有过这样的温柔对待,这些当年离开宁大的青年教师们,许多人都在多年以后对宁大怀有留恋之情。
父亲担任副校长之后,工作任务更重了,处理的关系也复杂了。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是有大局观,当与同事出现矛盾时,他往往避其锋芒,从容面对,避免激化矛盾。他从来不把工作中的矛盾带到家里。我曾经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做了对你不利的事,你不反击?”他淡淡地回答,“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情,我们不这么做。”我想,他是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些无碍大局的事情上吧,而且,从本质上讲,他总是心态平和,与人为善的。
(编校:张惠)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