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宁夏大学组建以来为全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同时,作为科研机构,宁夏大学在多个项目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张秀林早早地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为宁夏教育事业奋斗的种子。在担任宁夏教育学院院长时,他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鼓励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不断革新,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
在宁夏大学,有一座始建于1959年的建筑物,是宁夏大学最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宁大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因其北端有个拐角呈“L”型,所以被宁大的师生亲切地称为“拐角楼”。宁大拐角楼还有许多名字,“筒子楼”“红楼”“鸳鸯楼”。被叫作“鸳鸯楼”,是因为这里曾住过一批新婚燕尔,张秀林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1960年,张秀林忍痛留下妻子和两个多月的女儿到中国人民大学政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还经常将自己每月32.5斤的粮票分出三斤寄给远在宁夏每月只有24斤粮票的妻儿。1963年,张秀林顺利毕业,尽管中国人民大学百般挽留,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宁夏。临走时,张秀林整理了读研期间的一些教学资料,并总结了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文带回了宁夏大学。
2019年7月19日,档案馆口述档案采访工作人员与张秀林(前排中)合影(www.xing528.com)
他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对教学改革和创新有很大的帮助。”在谈到宁夏的教育发展时,张秀林说得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能给宁夏大学带来什么,能给宁夏的教育带来什么。正是因为时刻反思提问的“匠心”和气韵,才有了后来宁夏教育学院的荣光。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六十年的峥嵘岁月中,拐角楼里人来人往,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与传承,成为宁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精神象征。
(编校:马海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