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爱无声,贺兰山下种树人的感人故事

父爱无声,贺兰山下种树人的感人故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1年,张德山与农业专家们合影与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亲一样,父亲对我们姐妹的关爱是从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的,但无论我们走了多远、长到多大都能感受到他源源不竭、如影随形的牵挂和爱。父亲的牵挂和爱,外表如平静的海面,内心却如汹涌的波涛。我们的父亲如雨如风,把他对我们所有的爱与教诲都不着痕迹地融贯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和细节中,润物无声、吹面不寒,熏陶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父爱无声,贺兰山下种树人的感人故事

张丹宁 张丹丽

儿时,我们的家在距永宁县城约5公里的王太堡,周日去县城赶集逛街是记忆中印象很深的亲子活动。一辆永久28型的自行车就是我们家的座驾,我们姐妹俩一个前梁一个后座,父亲便是这辆“豪车”的司机。县城里每次必去的地方是农贸市场和新华书店,归来时满载的便是我们一家人的物品和精神食粮。尽管那时老师的收入微薄,每月父亲还要雷打不动地给奶奶寄生活费,经济上可谓捉襟见肘,但在给我们买书这件事上父母却从不吝啬。书买回来,父亲会为我们写上名字,那漂亮的签名我们至今无法企及。现在想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学习和思考便是从那一次次的书店之行开启了,也让我们能够一生葆有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母亲是个急脾气,父亲是个慢性子,记忆中我们姐妹几乎没有领教过父亲的打骂呵斥,他从不会因我们调皮顽劣而责罚,也不会因我们贪玩误学而苛责,在我们家,如果说有什么能惹父亲动怒的事情,想来只有两种情形:一是对老人有不够孝尊的言行;二是说谎。对于这两种行为,父亲是绝对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而父亲素来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妹亲朋的真诚友善,则像种子一样从小就播种在我们的心底,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一生遵循的家训和行为准则。

1971年,张德山(后排左三)与农业专家们合影

与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亲一样,父亲对我们姐妹的关爱是从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的,但无论我们走了多远、长到多大都能感受到他源源不竭、如影随形的牵挂和爱。年少贪玩晚归时,这份爱是路口路灯下父亲的默默伫立、久久等待的身影;是不管多晚进门,都会看到他顷刻便从厨房端到面前的一碗可口的餐食。只要我们搭乘的飞机不落地,父亲便会习惯性地在家里踱走,貌似平静,却能让周围的人从这一行为中感受到他的焦虑和不安,直到我们落地打来报平安的电话,这踱走的脚步中包含的惦念和焦虑才会暂停。十几年前,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大病一场接着一场,父亲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事无巨细地照料着母亲,料理着两个人的生活,竭尽全力,不给我们增加负担。父亲的牵挂和爱,外表如平静的海面,内心却如汹涌的波涛。

父亲在纪检领导岗位工作了很多年,所谓“正人者需先正己,濯污者需自清”,这一点在父亲的身上是最为突出的品质。父亲的正直和清廉在同事和朋友间有口皆碑,更是让我们终身受益。在家庭电话还不甚普及的年代,以父亲的职务是可以享受单位为其安装家庭座机的,但父亲却一直不肯开口申请,直到因家搬到离单位很远的地方,不得不依靠电话沟通联络工作才申请报装。单位每年发给领导的用车额度,父亲是年年结余,因为父亲的原则是能坐大班车,绝不用小车,更别提因家里有什么事情用车了。因为清廉,父亲一生活得从容心安,而受教于父亲清正言行的我们,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利欲诱惑,不贪、不谗、不媚,坚守底线,活得清白安然。(www.xing528.com)

我们的父亲如雨如风,把他对我们所有的爱与教诲都不着痕迹地融贯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和细节中,润物无声、吹面不寒,熏陶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编校:翟伟)

作者简介

张丹宁, 女,1968年出生,辽宁丹东人,高级编辑。199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主持人、节目监制。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像资料馆统筹规划部主任。

张丹丽,女, 1973年出生,辽宁丹东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任银川电视台编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珠海记者站记者。现任雅仕维传媒集团珠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