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1937年3月—2018年11月6日),北京市通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宁夏大学工作。曾先后任宁夏大学物理系教师、系常务委员会委员、系秘书、教研组长、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务。在任宁夏大学副校长、校长期间,率领学校建设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工作业绩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充分肯定。他长期从事物理学和教育管理研究,出版有《统计热力学》《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热力学》等专著。
记者:张校长,您好!请您谈谈当初是怎么来到宁夏大学的?
张奎(以下简称张):我将要上大学的时候,本来是准备报考北大、清华什么的,但当时国家需要师范人才,领导就动员我们上师范嘛,我就去报师范了,所以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
记者:因为觉得国家需要师范方面的人才,您放弃了上北大、清华而报考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求学期间,您发现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还有许多的缺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您在毕业之前自愿报名到宁夏去,帮助宁夏高等教育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对吗?
张:对!对!
记者: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宁夏大学初创时期相关的情景和当初工作、生活的情况。
张:当时的宁夏1958年刚成立自治区。我们去报到了以后,学校是在这个(银川)城里头银川师范那个位置,银川师范那地方位于银川中山公园那边,在那边工作了一年多,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
1985年,张奎授课中
记者:怎么个艰苦法?
张:哎呀,比如说自己盖房子,包括各种东西都是靠自己,自己弄。
记者:有教材吗?
张:没有教材。
记者:那没教材咋办呢?
张:那时候就是靠自己手写、自己编写,到后来才有一点蜡版刻字油印,但也很少。
记者:那就是说没有教材,自己编自己写自己印?那真是叫一边学一边干。
张:1960年,学校从银川老城搬到了新市区,那时候也盖了一点楼,很少,师生的精神面貌大部分都好,但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也有,是小部分。
记者:您是1983年出任宁夏大学副校长,1989年出任校长,直到2001年底卸任。这19年间,宁夏大学发展,您是主要带头人之一,您能否回忆几件比较难忘的事儿?
张:哎呀,反正我是这样,不管有什么事儿,都自己想办法干,所以工作起来呢,是比较顺利的。(www.xing528.com)
楼雪筠(张奎太太,以下简称楼):他一直教热力学、统计物理属于理论物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都不开了,就去教普通物理,然后要自己做许多教学仪器,是不是?
张:嗯。
楼:那都是给下边那些学生还有农民普及的嘛。他(张奎)那会儿那干劲儿,七天七夜不睡觉,把那个东西(实验仪器)搞出来,然后大家送他一个雅号叫“大功率”。
记者:您在退休之后,仍然在给宁大学生授课。您在宁夏大学工作、生活有46年了吧?
张:不止46年,应该是47年。我给我们本系,就是物理系,还有其他系,一直上课。退休后还给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上了两三年课呢。
楼:刚退休时,他们老人那会儿有一个口号——为党健康工作50年。他就是往50年上熬着呢,熬的离50年差了几个月,脑梗了。他就算着要满50年,所以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精神状态),你看回忆录里好多老人(都是这样)。
记者:那咱们再说说您的那本书——《西行铺路五十年》,好吗?
楼:退休后,他先搞了几年科研,出了几篇科研论文。一边搞科研,一边写回忆录;在银川写,搬到这里(北京)继续写,一直写了九年。
张:从1958年到2008年,刚好是我在宁夏大学的五十年。
2018年9月21日,档案馆口述档案采访工作人员在北京采访张奎
记者:我们这本书以半个世纪的跨度,全方位展示了宁夏大学的办学历史,这期间有顺境、得意,也有磕绊、艰难。您是创办宁夏大学的元勋,是有功劳的人。宁夏大学没有忘记你们,我们要把你们这些老领导、老教师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把你们宝贵的创业精神传承下来,这也是我今天来访的目的。
张:谢谢!
记者:您对母校目前的工作有哪些建议?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许?
张:我就希望呢,宁大越办越好,博士、硕士、本科生,都能够茁壮地成长,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就是希望他们呢,能够在将来毕业以后,取得比较大的成绩。要取得这些成绩,老师必须得强,现在宁夏的办学实力还不够特(别)强,师资也还不够特(别)强,还希望继续提高,将来要使很多人成为名教授,宁夏大学应该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的采访。
张:不客气!
(注:此次视频采录于2018年8月下旬张奎校长住院期间。他从病房专程抽空回家两小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两个月后,张校长于北京病逝,享年8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