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珍,1939年出生,祖籍是河北涞水县。她的父亲原属华北野战军第19军团,在部队干部转业时留在了宁夏,也把全家人带到了宁夏。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年成立了三所高等院校: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农学院。同年,杨秀珍毕业于银川女中。毕业前夕,她被选为全区的应届毕业生代表,在誓师大会上发言表决心:“要在家乡上大学,要为家乡作贡献!”不久后,杨秀珍与一百多名学子一同迈进了宁夏大学的校门,他们也成了宁夏大学的第一届学生。
宁夏师范学院当时的校址是在银川市中山公园,也叫西马营,那里是宁夏大学最早的校址。校园里,没有宿舍,没有教室,可以说是破破烂烂。白天,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建校劳动。西马营的北面和西面围着高高的古城墙,大家就地取材,挖城墙、脱土坯、盖房子。晚上,学生们住在一间破庙里,在地面上铺上木板,将木板当作床,挤在一起睡觉。杨秀珍回忆道:“西马营守着一个湖,湖里的鱼特别得多。每当打扫时,学生们就去湖里舀水,一舀就能舀出几条鱼儿,活蹦乱跳的。”这一时期,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状态是高涨的。不久,师生们迎来了中秋节。那一年,大家在炼钢厂举办中秋晚会迎中秋。刘继曾副校长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块月饼。中秋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叫《钢花舞》,表演时钢花四溅,绚烂缤纷,非常精彩。在观看时,一块很大的钢花突然落到了杨秀珍的头上,将她的一块头皮烧伤了,老师立即带她去医务室进行包扎。如今,再次讲起这个“意外”,杨秀珍却显得轻松愉快。她说自己当时并不觉得疼,只记得中秋节那晚飘舞的钢花很美。
1959年,学校教学进入正轨,开始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只有三个系:数理系、中文系、政史系。老师们大多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来的支宁毕业生。他们当时都还年轻,上课时战战兢兢。学生们拿着的是苏联教材,听课时也懵懵懂懂。虽然一切都很稚嫩,师生们学习的热情始终是饱满的。在闲暇时光,老师们编写着教材,制作实验设备;学生们拿着书本,做着笔记。学校生活是如此恬静。(www.xing528.com)
1960年,宁夏大学搬入新的校址,即现在的位置。这次,学校里有了宿舍,有了教室,而且还能望见贺兰山。据杨秀珍回忆,当时新市区一眼望去全是沙坡,建筑物就只有宁夏大学和宁夏军区。高低起伏的沙坡,密密匝匝的芨芨草,经常是踩一脚下去,鞋子就拔不出来了。当时,教师们住在拐角楼,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宿舍,大家一块吃食堂,相处得亲近融洽。
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师生们吃的是瓜菜,在稀饭里掺点儿菜叶吃,也挖过野菜,吃过树叶。当时,学校吃的是大锅饭,每人都要轮流做桌长,负责分配饭菜。杨秀珍当桌长时,她会把自己的碗放在最后一个,等给前面的同学分配完饭菜之后,锅里往往所剩无几,自己也只能吃一点残羹剩饭。这一时期,杨秀珍身子极其虚弱。有一个高个子的男同学,总是吃不饱,杨秀珍就把自己一半的馒头节省下来,给这位男同学吃。而当时每人每天只发一个馒头,她忍着饥饿,硬扛着。只有在过年时,饭菜是管饱的,校长和书记会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吃饺子,这也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期盼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