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1936年11月生,甘肃靖远人,中共党员。历任宁夏大学总务处副处长、处长、党总支书记。曾在1984年1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劳动人事厅、区科委评为“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于1990年10月被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评为“第二届优秀工作者”,并且曾撰写并发表数篇后勤管理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贡献。
杨明(以下简称杨):我叫杨明,1936年生,现年83岁,原籍是甘肃省靖远县。我是1954年从甘肃靖远师范毕业,毕业以后分到宁夏固原头营小学当老师,以后又调到固原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工作。
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后,由于宁夏大学生源不够,当时只有银川中学和中卫中学,高中毕业生不多。自治区决定从各县教师岗位上抽调了一部分教师到原宁夏师范学院深造,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是叫调干生,还有调干助学金,每月20多块钱。1958年9月就来到宁夏师范学院政治历史系学习。
1997年,杨明工作中
1962年毕业留校工作,到1996年退休,我在宁夏大学工作了34年。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后筹备三所大学,一个是宁夏师范学院,一个是宁夏医学院,还有宁夏农学院。当时两个学院都没有独立的校舍,像宁夏师范学院就是在银川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都是“戴帽子”,就是借助于这几个学校的条件、校舍、师资以及其他的条件来办的,当时的宁夏师范学院地点就在现在的银川中山公园东侧。像宁夏农学院在原西北农业机械化学校,就是现在自治区政府那个院子。宁夏医学院就是在宁夏卫校,宁夏卫校就是在现在商城西边,老银川一中的那个位置。宁夏卫校当时很有名的,包括西北农业机械化学校都是面向西北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在这几个学校基础上当时成立三所大学。
具体说一下宁夏师范学院吧。宁夏师范学院当时在这几个学校里面是条件最差的,因为学生比较多,校舍比较拥挤,没有办法,我们进去就住在那个大教室里面,大通铺。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在开学典礼动员会上讲就是说学习“抗大”的办学精神,作为教职员工,一边教学工作,一边要参加建校劳动,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培养了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记者:请您介绍下当时师生的生活情况。(www.xing528.com)
杨: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蔬菜供应方面,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那个时代到冬天要储存几十万斤菜,主要是土豆、大白菜、萝卜、莲花菜这几种,都要采购来放在地窖里面。当时集体采购冬储菜,学校没有车,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去背,背到学校以后还要把它加工好,该晒的晒,该晾的晾,然后入窖,这都是师生参加劳动。
关于学校后勤日常经费收支情况,那时候学生不收学费,学校经费全是自治区按学生人头拨款,给多少钱花多少钱。一年学校由自治区按月拨经费,学校每年按经费计划划拨给后勤包干经费,后勤经费首先来安排开工资,保证大家吃饭,保证工资不拖欠,包括临时工,工资也按时发放,这部分费用占到后勤经费的一半左右。把这个安排完了以后就是其他事情,首先保障师生教学科研正常进行,比如说供水、供电、供暖、卫生必须保证,再比如说,校园管理,绿化啊,道路啊等,保证正常教学和运转后才能考虑其他事宜。
记者:您来宁夏工作到现在有何感想?
杨:我是1958年就到宁夏大学,一直到今天,整整61年。这61年喝宁夏水吃宁夏粮,宁夏这一块地方养育了我,养育了我们全家。现在来讲,你看我身体也还可以,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我热爱宁夏,宁夏已经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感谢宁大。
我一生的体会都来自我的经历,我想和同学们共勉: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而且给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如果说没有国家教育培养我,就不会有我今天,所以我感谢党,感谢国家。今年是咱们建国70周年,我们共同祝愿新中国成立的70华诞,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记者:最后,请谈一谈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建议与期望。
杨:根据我的体会,对青年同学有这么几点希望:希望大家更加热爱我们党,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国家给你们提供的学习机会。咱们国家现在国富民安,提供的机会非常难得,你们现在的条件我们非常羡慕,环境、硬件、软件都很好!我有时在校园里转时,看到现在的实验室、图书室以及整个学校的住宿条件等,太羡慕了!当然也非常高兴!学校条件变好了,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国家提供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学业,早日参加到祖国新时代的建设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