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知识分子称赞夏森同志惜才,爱才,知人善任。夏森同志常说:“党把我们派到高校做知识分子工作,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作用。因为,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应当让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期望和温暖通过我们的具体工作体现出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早在平罗中学任校长时,他就爱惜人才,善用人才,颇受教师拥戴。平罗中学每年以90%以上的升学率使众多农家子弟考取了大学;平罗中学当时跻身于全区乃至西北中等教育先进单位行列;平罗中学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勤工俭学丰硕成果,受到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这些与夏森校长的正确领导和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从教四十余载,他始终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处处注意身体力行。他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食堂,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还要亲手摸一摸暖气热不热,亲眼看一看照明条件好不好,亲口尝一尝饭菜是否可口。从食堂菜单到绿化种树,他都过问,并亲自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常说:“什么是大事,群众需要就是大事,为师生服务就是大事。”每年春节、元旦、教师节前后,他总要到一些教职工家中,嘘寒问暖,征询意见;三八妇女节,他向女教工们祝贺节日;六一儿童节,他去幼儿园给孩子们赠送礼品;离退休老同志希望有一个活动场所,他建议有关部门很快办起了“老干部活动室”;学生们缺少文体活动场地,他亲自出马筹措经费改建了一个学生餐厅,供学生们办舞会,放电影、看电视;为使群众住房分配使用得更合理,他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宿舍楼一家家探查,查出20多间使用不当的住房,分配给了青年教职工……全校年纪稍大一些的教师、职工,包括炊事员、勤杂工,他差不多都能叫得上名字,说得出家里的基本情况,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
1988年,夏森(左)为优秀教师王正华颁奖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下海潮”的冲击和海内外、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宁夏大学教职工申请出国,要求调往发达地区和下海经商的人数剧增,加之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孔雀东南飞”挑战西部,更挑战宁大,地处西部的宁夏大学更需要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为此,夏森书记主持党委会作出决定: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全校都要想教学科研人员之所想,急教学科研人员之所急,热忱搞好服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注重感情投入,创造宽松、和谐、温暖人心的环境氛围。对于提出调动的教师,夏森书记和其他校领导都出面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尽量挽留。同时,校党委制定了吸引稳定教师队伍的多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解除教职工后顾之忧。中文系语言学教授高葆泰,1958年建校时就来到宁夏大学工作,他曾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但是由于一些问题的影响,他的愿望一直未得到实现。夏森同志从多年的交往中了解、熟悉高葆泰:他是一位政治上、业务上都很强的人才,不可多得,应当为高葆泰创造条件,让他有用武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夏森同志多次登门拜访高葆泰,促膝酣谈,多方关心,终于促使党组织解决了高葆泰同志的入党问题,并在以后一直从各方面关心和支持高葆泰同志。党委书记的关心使高葆泰感到温暖、鼓舞、振奋,这位新中国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进取和攀登高峰。他放弃了调回原籍的打算,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宁夏的教育事业和语言研究事业。他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总支委员,出版了被专家称为“体大思精”的专著《兰州方言音系》,负责新编自治区社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宁夏方言概要》一书,著作《语法修辞六讲》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84年被授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0年被评为宁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www.xing528.com)
化学系赴美留学教师苏树军的父母无人照料,夏森同志出面安排了一套三居室的住宅,把他们接来学校家属区居住,并多次上门看望,在生活上多方关心体贴,还协助他们办好手续赴美探亲。苏树军的小妹患了急病,夏森同志又派人为她联系住院、转院。夏森同志通过自己做的一切,使远在大洋彼岸的这一家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苏树军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化学系工作期间,心里时刻记挂着宁夏大学,他与宁夏大学同行合作,在国外期刊上共同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也曾来宁夏大学讲学多次。1998年苏树军被聘为宁夏大学客座教授。
校党委把广大教师看作办好学校的中坚力量,政治上充分信任,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工作中放手使用,全力支持;生活上无私关怀,对他们的工资待遇、职务、住房、子女就业、家属农转非等问题,在政策允许、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帮助解决。夏森书记还带着人事处的同志,多次去自治区劳动人事厅、银川二毛厂联系、协商,想方设法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1984年至1990年,校党委共为109名同志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解决家属子女就业40余人。从而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