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8年8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今西安外国语大学),8月下旬被分配到当时的宁夏农学院任教。农学院的校舍是民族公学停办了的旧址,对门路北是当时的农业机械化学校(今自治区人民政府)。当年学院的教学机构是农学系、畜牧系和公共课大组(政治、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几个教研组组成。我负责外语组,并兼管公共大组的工作)。当时学生不到百人。
1.农学院的卫星试验田
1958年各地都大搞卫星(高产)田。作为农业院校,我们自然不能例外和落后,于是小麦卫星田就选址于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前大院内。因农学院就是在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所以个别领导还两边兼任。后来由于形势的转变,我们也改变了以前不科学的做法,卫星田终于成功了,当年亩产量803斤,打破了宁夏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2.农学院优质西红柿(www.xing528.com)
提起这种西红柿(当时叫番茄),人们自然会想到农学系的陈秀夫教授,他是遗传育种专家,是北京农业大学支援宁夏的教师。他来校后正好住在我家隔壁。他为人和蔼可亲,勤恳有余,话语不多。他一来没几天就在我们住房的门前院子自开了一片小田培育优质西红柿,后来学校在小麦试验田旁增加了较大的育种试验田。他培育的西红柿常送给老师品尝,但食用完必须把体内的种子还给他继续试验,不断提高优化。他种的西红柿个子大、顶较平、果肉好、糖分大、营养好,一打开就现出白砂糖一样的果心,享誉校内外。可惜的是陈秀夫教授后来调回了北京,再加上迁校变动等多方面原因品种未能延续下来。
3.农学院的烂尾楼房
农学院成立后就在芦花台车站的西面开建了楼房。学校的师生员工曾轮流顶风沙、冒严寒在那里开发农场,平田、开渠、打埂,多次自带铺盖,住在旁边已建到二层又停建的门窗没有遮蔽的房屋内。白天开荒,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沙尘暴。恶劣的天气在那时是司空见惯的,加上粮食定量低(每人每月20斤),蔬菜肉食的供应更是难以想象。由于“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萧条,宁夏农、医、师三学院合并成宁夏大学,农学院从银川西门旧址搬到宁夏师范学院的新建校址——今天的怀远校区(医学院未搬来)。由于合并搬家,加上芦花台西侧机关单位的增加,农学院的烂尾楼房与农场亦被拆除与征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