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简史下册:中央集权的弊端

中国简史下册:中央集权的弊端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场将权力收归中央的戏中,“杯酒释兵权”只是颇为戏剧化的一幕。节度使坐镇一方,权力极大,这对朝廷而言,无疑是隐患。总而言之,以上措施无非是在践行赵普的提议:剥夺将领的权力,钳制他们的钱谷,收拢他们的精兵。八十年,上涨了三倍。宋王朝的治国策略是强干弱枝。北宋朝廷供养数目庞大的兵卒,却难以抵御外族入侵,这颗苦果只能由百姓品尝,而这笔负担无疑也只能由北宋百姓承担。因其在宋朝西北部,史上称为西夏。

中国简史下册:中央集权的弊端

在这场将权力收归中央的戏中,“杯酒释兵权”只是颇为戏剧化的一幕。

其实,要想收回兵权,要有缜密的安排。宋太祖赵匡胤为让江山永固,真是处心积虑,采取了很多措施,我们可以简单列出一些,比如撤销殿前都点检一职。赵匡胤是由此登上天子之位的,对这一职位很是留意,因而不再设立。再比如严格防范禁军,他将禁军分成三部,相互牵制。

据说,赵匡胤还曾赐予禁军棋枰。这是为何呢?名义上是让禁军闲暇之时以对弈为乐,实际上却是要分散他们的心神,免得思量其他事情。

对于各地节度使,他也有极为精妙的安排。我们简单地罗列一下。

第一是收权。节度使坐镇一方,权力极大,这对朝廷而言,无疑是隐患。因而,赵匡胤决意收权,该如何做呢?主要采取三种措施。你不是统辖很多州郡吗?请交出一些。你不是一言九鼎吗?那么由朝廷任命几名官吏,担任你的副职,参与你的裁决,制衡你的权力。你不是武夫悍将吗?那么选用文官逐步取代你。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第二是收财。朝廷特地设置转运使一职,只为了将各地税赋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京城。

第三是收兵。各地精兵被调至京城,充当禁军。这样,地方上仅剩孱弱士卒。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赵匡胤别出心裁,特意选出禁军中强壮的士卒,作为兵样送到各地,作为选拔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的都要调往京城。

总而言之,以上措施无非是在践行赵普的提议:剥夺将领的权力,钳制他们的钱谷,收拢他们的精兵。这些措施的确使得宋王朝再无藩镇之乱。汴梁渐渐变得繁华。然而在这繁华汇聚之下,同样潜伏着危机。

有什么危机呢?

下面,我们借用北宋名臣王安石的两句诗来回答这一问题。第一句是“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第二句是“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由这两句诗出发,我们将北宋光鲜亮丽背后的败絮一一拨出。

我们首先说危机之一—内忧。

王安石第一句诗写到,汴河之北,庄稼歉收,于是老幼相携逃难,前往汴河之南谋求生路。汴河之南,境况如何?风调雨顺,是丰收之年,然而百姓依旧在忍饥挨饿。

为何?因为那些颗粒饱满的稻米都被官府收走。百姓手中所剩无几的粮食,仅能糊口。那么,这些赋税都去了何地?汴梁。在那里,有数量庞大的禁军需要供养,有数目众多的官吏需要供养,有数目巨大的费用需要开支。

有两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宋太祖时,兵卒有三十八万,到宋仁宗时,便增长至一百一十四万。八十年,上涨了三倍。至于朝廷官吏,宋真宗时有九千余名,到宋仁宗时便已达一万七千余名,待到宋英宗时,已达两万四千余名。

由这些数字,你便可以知道北宋时期兵卒和官吏的数量之多。

为何兵卒和官吏这样多?

自然是宋太祖为了消弭藩镇之乱,不断收兵、收财、收权所致。精兵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京城,官吏源源不断地被设置。而这些兵卒和官吏不耕地、不织布,他们的衣食都需要赋税来供养。

支出越来越多,赋税却不能无限增长,于是入不敷出了。

宋王朝的百姓,生活颇为凄凉: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苦劳作一年后,粮食全部拱手奉送给官府;是采桑、养蚕、做茧、抽丝、织布之后,又拱手奉送给官府。这数不尽的兵卒和官吏是压在百姓心中沉重的大山。(www.xing528.com)

旱年苦,丰年亦苦。“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王安石同情百姓疾苦之余,更担忧国家的未来,不免一声长叹。百姓供养着如此多的兵卒,国家肯定兵强马壮,能够称雄一时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再说危机之二—外患。

宋王朝的治国策略是强干弱枝。各地的精兵被收走,赋税被收走,权力被收走,软弱的州郡自然无法抗衡朝廷。然而枝叶弱了,主干就一定强劲吗?北宋养禁军百万,却不足以抵御外族入侵。

这是怎样的境况?

且让我们缓缓摊开一张北宋时期的疆域图。辽国若雄鹰一般盘踞于上方,投下片片阴影,笼罩着北宋的山川河流,笼罩着北宋的城池村落。而西北角仍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国度—西夏。西夏曾屡败宋军,重创辽师,它像一块尖石一般,砸入辽宋之间。

若将视野放宽,这段时期,辽、西夏、宋是三足鼎立的。

北宋虽然供养了数目庞大的兵卒,却武力不振,在和辽国以及西夏的屡次争端中,输多赢少。下面,我们简单讲述下这些争端。

先说辽国。

之前说,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现在这道屏障竟然掌握在辽国手中,北宋君臣自然有些不安。他们心心念念想收复这片失地。宋太宗曾经两次率军北伐,试图收复这片失地,均以失败告终。

随后,北宋和辽国之间形势逆转。北宋王朝无力北伐,辽国却常常南侵,铁蹄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尤其是公元1004年冬日,辽军南下,入侵宋境,竟然将战火烧到澶(chán)州。当时的君王宋真宗御驾亲征,也无力抵御,只得和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根据盟约,北宋王朝每年要奉送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之后又各增加十万。北宋朝廷供养数目庞大的兵卒,却难以抵御外族入侵,这颗苦果只能由百姓品尝,而这笔负担无疑也只能由北宋百姓承担。

再说西夏。

北宋无力对抗辽国,连西夏也克制不住。上面讲到,澶渊之盟后,北宋和辽国之间总算平息战火。而悄然崛起的西夏又带给北宋新的耻辱。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悍然称帝,建立大夏国。因其在宋朝西北部,史上称为西夏。立国次年,李元昊便举兵南下,接连击败北宋军队。

这一消息,震惊了北宋朝野。

宋仁宗任命名臣韩琦范仲淹前往陕西抵御,他们也只能勉强应对。值得庆幸的是,西夏虽然屡战屡胜,但毕竟国小力微,不能打持久战,最终还是选择与北宋和解。公元1043年,西夏对北宋称臣,但同时要求北宋每年赠送一批银绢和茶叶

无奈之下,北宋王朝只得同意这些苛刻条件。这些负担自然也由百姓承担。于是,百姓埋头尘土中获得的钱粮,有一部分源源不断地流出北宋,流向西夏,流向辽国。这便是王安石第二句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