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明确而扼要的,主要就是“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尽力宣传他的“十论”。
墨子的“十论”,以“尚贤”、“尚同”为首。“尚贤”就是尊尚贤人,“尚同”就是统一政权的意思。“尚同”必须先“尚贤”,如果“尚同”而不“尚贤”,那就会造成上层统治者专制暴虐的结果,只有“尚贤”了,管理政治的人都是所编“贤人”,至少多数是“贤人”,这样再集中政权,才没有或较少流弊。
怎样“尚贤”呢?墨子认为,下层民众或手工业者,只要有才能,就应当被举拔,而且还应当给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政治地位的高低,应是以道德、才能和功绩为标准的,所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要上层统治者“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论怎样身份的人,只要是贤能,就“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贤能也就是“不肖”的人,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只要贤能,即使是下层劳动者、手工业者、鱼夫之类,也可以被举拔为天子。
墨子认为“尚贤”是“政之本”。那么怎样“尚同”呢?
墨子认为没有国家行政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不能统一,这样就造成“交相非”的结果;由于“交相非”,所以人们互相亏害,不能互相帮助,这样就使天下大乱;天下大乱是由于无“政长”。因此施行选举制度,按照贤能的等第,设立天子、三公、诸侯、正长,要百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天下的百姓都上同于天子,天子又上同于天。如果不上同,就要受到刑罚,这就是所谓“尚同”。墨子的这种改革政治的理想,就是要建立选举制度。他在自己的集团中,就实行“巨子”推选制度,由前任“巨子”在墨家集团中选拔最贤能的人来充任后任的“巨子”,这也是他政治理想中“禅让”制度的实践。不过,这种禅让制度还不是民选制度,不过它是反映民意的。
墨子认为,民意就是“天意”,像尧舜等圣王把天子的位子禅让给贤人,就是执行的“天意”。因为天子是天所选拔的最贤能的人,而三公、诸侯们是天子所选拔的次一等的贤能的人,正长之类的,又是三公、诸侯们所选拔的列次一等贤能的人;没有被选拔来管理政治的人,那就是不很贤能和不贤能而不肖的人。因为政治上的等级就是才能上的等级,愈是在上的人俞贤能,愈是在下的人愈不贤能,那么自然应该“上同而不下比”,而不应该“下比而不上同”。这就是墨子“尚同”思想的精义。“尚贤”必须“尚同”,而“尚同”也必须“尚贤”,“尚贤”和“尚同”只是一事的两面”所以“尚同”也同样是“为政之本”。
“兼爱”是墨子的伦理思想,也是他的政治思想。墨子“兼爱”思想的政治意义在于:他主张统治者对民众要“兼相爱”、“交相利”,民众对统治者也要“兼爱”,不可“犯上作乱”。墨子还主张不同阶层的人都要互相“爱”、“利”,不要互相攻击,这样从“兼爱”中就推出“非攻”来。
墨子认为:攻战的害处,“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以至于“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以及种种耗费和劳动人口的损失。这就是墨子“非攻”的主要理由。墨子还认为,攻战对被攻的国家非常有害,就是攻人的国家,也要受到很大的害处。
为了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墨子继承了孔子的“节用”之教,而进一步加以发挥。“无不加用而为者”,是墨子“节用”学说的要义。用财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用了有利,即所谓“加用”,否则就是浪费。统治阶层尤其应当“节用”,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大事,浪费一分人力、财力,就对于国家、人民不利,同时也对于统治者不利。
当时的贵族阶层最奢侈浪费的是所谓“厚葬”,活人享用倒也罢了,对于死人这样浪费,在宗法观念比较淡薄的墨子看来,真是太不合理了。当宗法制全盛时代,宗法贵族们最讲究“孝道”,而表现宗法的“孝道”的最重要的关节,就是所谓“丧”、“祭”之礼。墨子对于“祭”不反对,因为他是主张“天志”、“明鬼”的。他反对宗法贵族的“厚葬”、“久丧”。由于贵族宗法制度的影响,弄得“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贵族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甚至于“杀殉”数百、数十;丧礼“扶而能起,仗而能行,以此共三年”。墨子认为:“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众之说无可得焉”,“治之说无可得焉”。墨子因为要庶人“富”家,贵族得“众”、得“治”,所以他提倡薄葬、短丧。
墨子的“天志”思想,前面已有分析。关于“明鬼”学说,墨子书说:
“子墨子曰: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为教诲乎天下,疑天之众,……是以天下乱。”“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这里墨子说得很清楚,墨子的鬼神观念,是承袭前人的。当时有些人,特别是儒者,认为鬼神是没有的。墨子认为人们如果没有了宗教信仰,天下就会乱,这是因为人们觉得没有赏贤罚暴的鬼神,就可以胡作非为了。所以墨子要使天下之人都相信有鬼神,并且能赏贤罚暴,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非命”学说,是墨子思想的一个要点,也是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分界岭。墨子书说:“在于商、夏之《诗》、《书》曰:命者,暴王作之!”墨子把“命”和“暴王”联系起来,使人既反对“暴王”,也就是反对“命”。
墨子说:“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故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
这两段话说明:如果相信有命,那么就要“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因为主张有“命”,就是说富、贫、众、寡、治、乱、寿、夭,都是“命”所规定的,人力不能改变,墨子认为这种说法,害处很大,非竭力反对不可。他对统治者说:(www.xing528.com)
“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
这就是说,你们如果主张有“命”,那么你们的赏、罚,也就不便要行了。而且暴王的时候天下乱,圣王的时候天下治,这就可以证明“命”是没有的!
墨子又对被统治者说:
“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贪。……
这就是说:你们如果相信有“命”,不好好从事生产,你们就要受到饥寒的痛苦,这是你们自作自受,并不是什么“命”在支配你们。
墨子的“非乐”,实际上就是“节用”的引申。墨子反对贵族阶层的一切奢移浪费,也反对庶人阶层的一切不必要的“消费”。他甚至认为音乐和一切文娱等都是没有必要的,都是没有用处的东西。
以上就是关于墨子的“十论”,也就是墨子政治思想的要义。
【注释】
[1]《吕氏春秋·当染》。
[2]《韩非子·显学》。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墨子·天志上》。
[5]《墨子·天志中》。
[6]《墨子·明鬼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