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论心与感觉器官的作用

荀子论心与感觉器官的作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在认识中十分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如果“心”不起作用,感觉器官会失去其敏感性。[99]他认为作为思维器官的“心”保持“清明”状态,才能正确发挥感觉器官的功能。荀子认为,“心”有理性思维的作用,而“心”的理性思维又必须以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基础,必须以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感性材料作根据。荀子把“行”看作是学习的目的和认识的归宿。[24]《论语·颜渊》。

荀子论心与感觉器官的作用

荀子在认识中十分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如果“心”不起作用,感觉器官会失去其敏感性。他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99]他认为作为思维器官的“心”保持“清明”状态,才能正确发挥感觉器官的功能。

荀子认为,“心”有理性思维的作用,而“心”的理性思维又必须以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基础,必须以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感性材料作根据。他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100]

荀子认为,“心”的理性思维作用高于感觉器官的作用,因为感觉器官只能感知事物的外表现象和个别属性,而“心”的理性思维则能把握“体常而尽变”的“道”。他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101]人要依靠“心”的理性思维才能认识“道”,而“虚壹而静”是正确发挥“心”的理性思维作用以认识“道”的条件。

在荀子看来,“心”能作用到“虚壹而静”,也就是作到虚心,专心、静心、保持心的“大清明”,那么,对于万物,就可以被发现,被认识。坐于室内可以看到世界生活在当今可以论说过去与未来,普遍观察万物可以知道它们的真实情况,考察治乱的历史可以通晓它们变化的道理,掌握天地自然的变化而役使万物,把握全面的规律,宇宙间的一切就都有头绪了。

荀子认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他论述了知行关系的问题。荀子把“行”看作是学习的目的和认识的归宿。他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人之“行”,乃行其所知,“行”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行”不能脱离知,而是受知的指导的。他说:“行之,明也”,[102]“知明而行无过”。[103]这就是说,只要思想认识“明”,即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方向,明白事理,懂得事物的规律,“行”就不会有过错。

【注释】

[1]《论语·八佾》。

[2]《论语·里仁》。

[3]《论语·阳货》。

[4]《孟子·离娄》。

[5]《荀子·荣辱》。

[6]《荀子·大略》。

[7]《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人不得为仁》。

[8]《荀子·劝学》。

[9]《论语·卫灵公》。

[10]《韩非子·显学》。

[11]《孟子·滕文公下》。

[12]《孟子·滕文公上》。

[13]《孟子·公孙丑上》。

[14]《荀子·天论》。

[15]《荀子·修身》。

[16]《荀子·礼论》。

[17]《荀子·非十二子》。

[18]真德秀:《大学衍义序》。

[19]韩愈《读荀子》。

[20]《论语·述而》。

[21]《论语·泰伯》。

[22]《论语·尧曰》。

[23]《论语·卫灵公》。

[24]《论语·颜渊》。

[25]《论语·颜渊》。

[26]《论语·季氏》。

[27]《论语·颜渊》。

[28]《论语·卫灵公》。

[29]《论语·泰伯》。

[30]《论语·为政》。

[31]《论语·学而》。

[32]《论语·卫灵公》。

[33]《论语·雍也》。

[34]《论语·卫灵公》。

[35]《论语·子路》。

[36]《论语·子路》。

[37]《论语·阳货》。

[38]《论语·宪问》。

[39]《论语·宪问》。

[40]《论语·尧曰》。

[41]《论语·尧曰》。

[42]《论语·为政》。

[43]《论语·为政》。

[44]《论语·为政》。

[45]《孟子·滕文公》26。

[46]《论语·阳货》。

[47]《论语·为政》。

[48]《论语·泰伯》。

[49]《论语·阳货》。(www.xing528.com)

[50]《论语·卫灵公》。

[51]《论语·为政》。

[52]《论语·学而》。

[53]《论语·为政》。

[54]《论语·学而》。

[55]《论语·为政》。

[56]西汉刘向《烈女传·母仪》及韩婴《韩诗外传》。

[57]《孟子·滕文公下》。

[58]《孟子·滕文公上》。

[59]《史记·魏世家》。

[60]《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61]《孟子·滕文公上》。

[62]《孟子·滕文公上》。

[63]《孟子·尽心下》。

[64]《孟子·离娄上》。

[65]《孟子·离娄下》。

[66]《孟子·离娄下》。

[67]《孟子·万章上》。

[68]《孟子·尽心上》。

[69]《孟子·告子上》。

[70]《孟子·尽心上》。

[71]《孟子·尽心上》。

[72]《孟子·滕文公下》。

[73]《孟子·尽心上》。

[74]《孟子·告子上》。

[75]《孟子·公孙丑上》。

[76]《孟子·公孙丑上》。

[77]《孟子·告子上》。

[78]《孟子·告子上》。

[79]《孟子·告子上》。

[80]《荀子·议兵》。

[81]《荀子·五制》。

[82]《荀子·大略》。

[83]《荀子·礼论》。

[84]《荀子·儒效》。

[85]《荀子·王霸》。

[86]《荀子·性恶》。

[87]《荀子·王制》。

[88]《荀子·儒效》。

[89]《荀子·礼论》。

[90]《荀子·性恶》。

[91]《荀子·性恶》。

[92]《荀子·礼论》。

[93]《荀子·性恶》。

[94]《荀子·性恶》。

[95]《荀子·礼论》。

[96]《荀子·礼论》。

[97]《荀子·性恶》。

[98]《荀子·性恶》。

[99]《荀子·解蔽》。

[100]《荀子·正名》。

[101]《荀子·解蔽》。

[102]《荀子·劝学》。

[103]《荀子·劝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