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论认知:良知良能与心的作用

孟子论认知:良知良能与心的作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在“认知”上,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且作了具体发挥,并较孔子明确多了。孟子把爱亲敬长这些理性认识和道德意识看成是良知良能。孟子特别重视理性的作用,即特别重视“心”的作用。他称能够思维的心之官为“大体”,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为“小体”。所以他要求“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人要想求得知识学问,就要把已经丢失的“心”重新找回来。

孟子论认知:良知良能与心的作用

孟子在“认知”上,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且作了具体发挥,并较孔子明确多了。孟子明确地肯定人的有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其中有些知识是否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来,那就不一定了。他还认为,历史上有些对创造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圣君贤相,他们都是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觉。孟子曾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73]孟子这是既讲道德起源,也讲知识起源。他认为爱亲敬兄这些认识,既用不着后天学习,也用不着思考判断,是生来就能做的良知良能。象这样的良知良能,不只是圣贤生下为就具有,也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至于有的人后来成为不孝不悌的人,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这种良知良能的缘故。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74]这是符合人的理性认识原则的。孟子把爱亲敬长这些理性认识和道德意识看成是良知良能。他在论述“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意识,同时也是人的四种认识能力的来源时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75]这里暂时撇开仁、义、礼不谈,单说“智”,就是指人的智慧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即人的理性认识。孟子曾反复地讲,这些就好像人的四肢百骸一样,是每个人生下来所固有的,不是由外部加于人身的。有的人所以失去它们,是没有很好地用“心”去思考它们。

孟子特别重视理性的作用,即特别重视“心”的作用。在他看来,不但人的知识来源于“心”,而且“心”又是判断是非善恶性的标准。孟子把人身的器官分为大体和小体。他称能够思维的心之官为“大体”,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为“小体”。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导之而己矣。”[76]由于耳朵眼睛不会思考,就要为声色货利等外物所蔽,被引向迷途。所以他又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77]小体可以为害于大体,贱体可以为害于贵体。所以他要求“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78](www.xing528.com)

孟子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不具备“仁、义、礼、智”这些天生的品德和智慧,是因为人自己把它丢失了。人要想求得知识学问,就要把已经丢失的“心”重新找回来。他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