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优秀志书需要高素质的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要想取得地方志工作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修志队伍。
实践证明,修志工作,是一件对从业者文化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既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敬业精神,还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以前人们常说这是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的工作。还有人说:得志的不修志,修志的不得志。事实也是如此,有能力的骨干力量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在领导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从事地方志工作往往被人们冷落,整天和资料文字打交道实在是乏味得很。因此,地方志工作成了养老、混岗位的代名词,成了改制流转人员的跳板。也因此,二轮修志江源在省政府发文两年后才正式启动,抽调专门力量从事编纂工作,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是个例。但是,从江源的实践看,抽调人员搭建临时的写作班子是不稳定的《江源县志》搭建班子抽调的3人,3年内有2人回了原单位,1人调转,另觅新人接手工作耗时进入角色难度大,极大地影响了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传世名著《史记》这是和他的“专职”分不开的。他20岁开始漫游全国,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38岁继父职任太史令,这期间博览国家的藏书。42岁开始写《史记》,大约在54岁写成,全书52万字。即使以如今的便利条件,从现在看漫游全国得多少年?得需要多少经费?能专心写书12年肯定无需为俗事劳神操心。(www.xing528.com)
这样的待遇和条件一般人不可能达到,但是要稳定修志队伍,培养并留住修志专业人才逐步提高修志人员的待遇,就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环境。一定要在县(市、区)基层一级建立和保存一支稳定的修志队伍,使之成为熟知地情的“活字典”、见证发展的“活档案”、储备资料的“活信息库”,为三轮修志储备好人才资源。人才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江源县志》编委会2002年草创,2003年8月召开《江源县志》编纂工作会议,紧接着于8月29日,即举办《江源县志》编修骨干培训班,并邀请市志办教授郝润河做了专题讲座。实践证明办好各单位撰稿人培训班是编纂好志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撰稿人提供的资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志书的成书质量。例如:有的在资料中仍然出现第一人称,有的用词不准确。什么“近几年来”到底是几年,你不说明白,那是问谁呢?有的说“经济工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突飞到什么程度,猛进到哪个节点?让人捉摸不透。另外随着编纂工作的进展,各单位撰稿人不断更换新人还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各部门要对更换的新人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让他们掌握提供高质量资料的基本功,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