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轮修志之初,胡乔木同志就提出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编写地方志”。[2]新编志书的体例根据时代特点,在继承旧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新的结构、体裁和章法,成为地方志书所特有的体例。结构上,以章节体为主;体裁上,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章法上,坚持横排竖写,述而不论。二轮修志继承了首轮修志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体例,结构上多采用中编体或小编体,基本分为篇、章、节、目四个层次;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横排竖写,基本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多数志书按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编排篇目,框架设计较为科学,门类也比较齐全,一般不缺要项,社会分类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覆盖面较广。章节内前后排序也注重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同一层次的分类基本坚持同一标准。在拓展记述深度的同时,贯彻着科学、规范、严谨的体例要求。全国各地按照这样的体例编纂出版了大批志书,形成了地方志资源宝库。据统计,第一轮修志,全国规划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6000多部。第二轮修志,全国规划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5772部,到2020年末,即将实现第二轮志书编纂的全覆盖。两轮志书的编修为各地留存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发挥着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二轮修志在继承的同时也对志书的编纂体例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
1.在编纂结构上,从统一运用篇章体发展到创新运用条目体以及篇章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形式。二轮修志绝大多数志书运用的是篇章体结构,且多采用中编体或小编体,增加了记述板块,提升了记述层级,也更便于在篇目设计上突出地方特色,由此改变了“千志一面”的雷同局面。二轮修志期间,随着年鉴编纂的普及,条目体越来越为人所熟悉,有的志书创新性采用条目体进行编纂,作出有益尝试。《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及志书篇目汇编》[3]中收录46个县级以上志书篇目,有9个采用条目体。[4]四川省出版的志书中就有《眉山县志》《彭山县志》等采用条目体。新编志书中的条目体,多以科学分类和行业分类分工为原则,按照事物层次结构,依次排序,呈现出有机的层次隶属关系,形成有地方志特点的志书条目体。还有的修志专家提倡篇章体与条目体的结合,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5]《吉林市简志》就采用篇章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方式,在各节下以条目为基本单元来记述。
这种形式可以较为灵活地记述若干门类无法横分平列的内容,适于断限较长又受限于横分较难记述的志书,虽然还不够完善,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在体裁运用上,发展“述体”和“记体”,增加了志书的记述深度。二轮志书编修中的“述”包括卷首的概述、篇首的综述以及章下无题小述。概述要求能够立体展示全志精华,梳理呈现一地的大势大略,并体现全志各章节内在联系,展现事物发展的脉络,体现较高的著述性。[6]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秘书长邱新立把“述”的编写模式总结为浓缩体、特点体、史纲体、策论体等类型,[7]方志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江将概述分为板块式、史略(史纲)式、特点勾勒式和策论式等类型,不同的志书结合实际合理设置,选择运用适应本地特色的类型来提升志书的整体性。二轮修志的《广州市志》和《深圳志》就充分运用了三级“述”体,卷首有“总述”,各卷下都设有“综述”,第三级多以“概况”来呈现,可称为是运用“述体”作综合概括的典范。
二轮志书编修中的“记”包括大事记、专记和编后记。二轮修志过程中,有些志书将大事记做了创新式记述,有的将大事辑要置于志前,其他大事详记置于志后,还有的志书设有大事年表,使大事记有了主次之分,形成层次感。比如二轮修志的《义乌市志》,在卷首概述后设有史事纪略,类似于大事辑要,在卷末设有大事年表,所记事条较多,并在表现形式上缩小字号,以示弱化,体现出“详主略次”原则,以适应地区发展实际,也更加方便读者获取主要信息,成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探索模式。(www.xing528.com)
更值得说明的是,二轮志书创新运用“专记”,使“记”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专记,或称专题记述,它的独立性很强,志书中受归类或分志体裁及篇幅所限而不能记述或不能充分记述的重大、典型事物和事件,可以采用“专记”形式,以纪事本末体跨部门、跨行业做专题记述,弥补志书受门类划分、整体平衡所限,无法就某一事件做深入而系统记述的不足,达到“点”与“面”的呼应。“专记”在旧志中很少使用,新中国首轮修志也很少提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新编志书开始创新使用这一形式。第二轮修志开始之后,“专记”这种体裁得到肯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其做了明确说明。二轮修志的《杭州市志》就在志书中设有破解“七大难”问题调查、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调查等专记,对增加志书的记述深度起到积极作用。[8]
3.在框架设计上,部分二轮志书把握住《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内容分类的要义,并借此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在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四章关于内容的规定中,认为记述内容大致涵盖以下方面:(一)建置、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等;(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邮电信息、公用事业等;(三)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经济管理等;(四)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群众组织、公安司法、军事等;(五)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和计划生育、体育等;(六)人民生活、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宗教、风俗、方言等;(七)人物。这个关于内容的分类其实也为志书的框架设计提供了范本,部分在此后编纂出版的志书掌握了其中的要义,并将其运用到志书的框架设计之中,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如《石狮市志》,石狮市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重要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中国服装重要跨国采购基地,纺织服装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为充分体现石狮特色,在志书中特设“服装业”卷,全面记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石狮市是福建省重点渔区之一,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市)”和全省“渔业十强县(市)”之一,志书中单设“渔业”卷。石狮还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志书中设有“石台关系”卷,追溯渊源关系,重点记述限内石狮与台湾关系的发展,附记相关谱志记载的石狮早期迁台人员姓氏及在台分布。除了这些特色篇目的设置,《石狮市志》整部志书的框架设计也非常有特点。在境域区划、环境资源、人口之后,便是经济总情、工业、服装业、农业、渔业、交通电信、城市建设、金融业保险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财政税务、综合经济管理,之后是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与工商联地方组织、社会团体、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编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卫生、外事·华侨·居港澳乡亲、石台关系、风俗·宗教、方言、镇(街道)概貌。它的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基本是根据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有关要求来呈现的,按照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次序来编排篇目,把整个经济部分放在前面来记述,把展示自己城市特点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来体现,体现着特有的理念和逻辑体系,这个篇目的设置很值得思考借鉴。
4.在检索方式上,增加了“索引”,丰富了志书的检索途径。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强调了索引的使用,由此志书有了除目录以外的第二套检索系统,志书的检索也更加便捷。此后出版的志书基本都编制了主题索引,有的志书还对索引做了细化,分为文字索引和表格索引,并逐渐增加检索的深度,增加索引的参见和附见款目,在方便读者查阅的同时,增强了志书的资料性和学术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