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城市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的再思考

宁波城市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的再思考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利权内容提要:宁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基于港口作为宁波发展的最大优势,提出了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作为宁波城市的发展目标,把握了宁波发展的主动力,提升了宁波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但也存在限制了宁波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的明显局限。

宁波城市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的再思考

■陈利权

内容提要宁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下,鉴于宁波北有杭州湾、南有象山港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笔者认为,宁波城市发展目标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进行新的思考和构建——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单一目标,拓展和演进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海湾城市的复合目标。

目前,面向杭州湾的海湾新城已经得到了高度关注,并开始实质性的规划和运作,当务之急是从长三角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和宁波城市的战略定位对原有的《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把象山港湾作为宁波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纳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

关键词: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

1994年召开的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并把“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总战略。1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宁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下,根据宁波在长三角地区中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笔者认为,宁波城市发展目标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进行新的思考和构建——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单一目标,拓展和演进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海湾城市的复合目标。

从国际范围来看,悉尼、纽约、东京、里约热内卢旧金山、温哥华、香港都是世界最为著名的海湾城市。我国内地沿海城市中,青岛、厦门不仅是港口城市,同时也是海湾城市。上述诸多国内外海湾城市,尽管城市的能级不尽相同,但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着很高的美誉度和十分迷人的魅力。

2008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地区由原来的16个城市扩容为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无论是原有的16个城市还是扩容以后的两省一市,长三角地区尽管有不少港口城市,但缺乏香港、厦门、青岛那样的海湾城市。从海湾资源条件来看,宁波在长三角沿海城市中,最具有成为海湾城市的潜质,具备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宁波成为海湾城市的资源优势是位于北面的杭州湾和南面的象山港湾。

杭州湾呈喇叭形,湾口宽约95千米,湾的末端海宁一带仅宽3千米。杭州湾北面为上海、嘉兴,南面为绍兴和宁波,湾外为舟山群岛。杭州湾湾底的地貌形态和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浪高流急,海水浑浊,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大潮差曾达8.93米。目前的杭州湾沿岸多为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带,湾中只有零星的岛屿。因此,单纯从海湾的角度来看,杭州湾的价值并不大。但是,杭州湾对宁波的发展却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一方面,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得宁波沿杭州湾地带成为上海、杭州和宁波金三角的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宁波沿杭州湾地带有浙江省最为丰富的滩涂资源,可以围垦的滩涂面积有近500平方千米。因此,宁波沿杭州湾地带经过合理的围垦和规划,将具有极其开阔的空间和足够的土地资源支撑,结合新的区位优势,与已经开发建设的杭州湾新区一起,可以建成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生态型的海湾新城。

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形海湾,拥有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环境优美,具有“滩、岛、海、景、渔”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象山港区域陆域面积为1958.3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920.87平方公里,划定规划范围内的陆域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区域涉及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5个县(市)区20个乡镇。象山港是宁波深水港区之一,可建36个深水泊位和75个中、浅泊位,预计年吞吐量可达3690万吨及300万标箱。象山港所拥有的自然条件是极为出色的,这里风平浪静,海水清澈,群山环抱,有“海上千岛湖”之称。其中位于奉化、鄞州的北岸,沿岸附近有悬山、凤凰山、南沙山、缸爿山、大德山等诸多岛屿,坐北朝南,背山面海,离宁波中心城区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千米,更是有着发展成为最具形象特质的海湾城市的极佳资源和区位条件。(www.xing528.com)

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基于港口作为宁波发展的最大优势,提出了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作为宁波城市的发展目标,把握了宁波发展的主动力,提升了宁波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但也存在限制了宁波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的明显局限。把这一目标落实到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只考虑东西向的港口和城市的关系。

1995年按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正式修编,就提出以港口建设为中心,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三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临港工业在沿海地区发展,城市集中在三江片发展。

2001年宁波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宁波市战略规划(2001~2020)。该规划提出的“北工南居”空间结构设想和“构建宁波大都市”的建议,对宁波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倚重港口、城市与港口相向发展的空间结构。该战略规划提出的6个基本结论之一,就是加速构建适度超前的大城市框架,形成300万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走出中心城市港城关系不清的怪圈和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框框。以《宁波战略规划》为基础,经过4年的修编工作,完成了新一轮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并于2006年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5年宁波启动了首轮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宁波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中,提出了实施“全域都市化”战略,构架以三江片为都市核心区的、开放的“网络化组团型”空间总体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提出形成“枕山面海,三大板块,一主一副,三大组团,网络都市”的市域总体格局。“一主",即宁波中心城;“一副”,即余慈中心城;”三组团”,即鄞南一奉化、宁海、象山三大副中心组团。

2000年以后宁波相继编制的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突破了1995年开始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宁波城市的空间格局为“城市一港口”关系的结构,提出“一主一副,三大组团”的空间布局,但是其根本的问题是城市空间仍然以东西向的“城市一港口”为主轴。对此,2009年10月举行的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宁波市规划局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在题为“构建大都市,塑造新宁波”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宁波城市空间发展主轴转变:由东西向向南北向转变。其主要理由是:从区域层面看,原来由于交通末端的缘故,宁波空间发展主轴一直面向杭州,呈东西发展状;而今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畅通、甬台温高速铁路及公路的贯穿,宁波对接上海、辐射温台的南北轴向发展态势明显。从市区层面看,由于产业性质和空间距离的原因,业已形成的东西向“老三区一北仑一镇海”三组团分散态势明显;而随着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的崛起,镇海新城的规划,庄桥机场的搬迁与规划谋划,宁波市区实际已形成南北向的主要功能轴线。这一看法很有见地,但理由并不充分,没有考虑到宁波海湾资源特色对宁波城市方向和空间演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下,由于交通的改善和相应的区位条件的变化,宁波的海湾资源价值特别是象山港湾的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在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同时,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将使宁波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相应的功能更为完整,史具特色和吸引力

其空间形态的大致设想为:北面在现有杭州湾新区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围垦、利用杭州湾的滩涂,建成规模在400平方千米左右、人口达到100万人的有较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海湾新城;南面在对象山港区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轨道交通和快速干道的建设,以奉化的象山港沿岸为核心,在北仑、鄞州、象山、宁海的象山港沿岸形成特定的功能区块,建成规模在100平方千米左右、人口达到50万人的顶级海湾新城。

目前,面向杭州湾的海湾新城已经得到了高度关注,并开始实质性的规划和运作,而对象山港海湾新城还未引起重视和得到深入的研究,5个县(市)区的现有开发建设层次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为此,当务之急是从长三角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和宁波城市的战略定位对原有的《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进行新一轮的修编,把象山港湾作为宁波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纳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

(作者系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