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博物馆:宁波城建与文化回眸与解读

宁波博物馆:宁波城建与文化回眸与解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历史之门智慧之门思想之门2008年是圆梦之年,中华民族圆了百年奥运之梦。人们充分地注意到,宁波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精心设置、寓意深邃的“三道门”:历史之门、智慧之门和思想之门。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社会征集、藏家捐赠、历代传世等多种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宁波博物馆现有藏品10余万件。下而让我们跨进历史之门,尽情饱赏宁波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的一个又一个视觉盛宴。

宁波博物馆:宁波城建与文化回眸与解读

■董贻安

内容提要宁波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来的理念与践行,是宁波博物馆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后对现代博物馆的全新认知和科学诠释,是为了早日让宁波博物馆成为历史之地、智慧之谷和思想之库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历史之门智慧之门思想之门

2008年是圆梦之年,中华民族圆了百年奥运之梦。随着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期吩已久的宁波公众终于圆了属于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之梦。这是宁波城市文明建设的一次品质的升华,也是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和取得丰硕成果的象征。

作为当今我国近3000家博物馆大家庭中的后起之秀,宁波博物馆开馆一年来,以世纪认知、国际视界抓住当今博物馆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为立志建设成为形象科学、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折射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文化大市丰硕内涵、泱泱气质之精神坐标而不懈地创新创业

人们充分地注意到,宁波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精心设置、寓意深邃的“三道门”:历史之门、智慧之门和思想之门。这是宁波博物馆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后对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一次全新认识与科学诠释,而宁波博物馆勇于践行的探索精神则不间断地为之做出有力的佐证。

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区政府西南侧,占地60亩,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以主题陈列(基本陈列)为核心、专题陈列为特色、特别展览为亮点的“三位一体”的展陈结构,既融通整体又独立成篇,能分能合,汇通自如。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社会征集、藏家捐赠、历代传世等多种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宁波博物馆现有藏品10余万件。其中,尤以越窑青瓷、天封塔地宫出土系列珍贵文物、具有浙东地域个性的民俗文物和目前在国内博物馆名列前茅的明清竹刻等为优势与特色。现馆内设有主题陈列“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专题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情”和“明清竹刻艺术”。同时在一楼设有由东西两厅组成的近2200平方米的特别展示厅,以其不断更新的展示方式,让公众尽赏来自本地域的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之不朽瑰宝。宁波博物馆在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本土地域性、整体性、成套性的文化遗产中,不仅让人们了解历史,而且唤起公众借助文物穿越历史之门和时空之距,领略宁波文化之不朽魅力,感悟名城之永久动力。

下而让我们跨进历史之门,尽情饱赏宁波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的一个又一个视觉盛宴。

第一道视觉盛宴:“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该展自2008年10月5日试开放,至2009年10月8日,参观人数已突破70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先后视察此展;国际博协主席阿里桑德拉·库明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出席“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并观看此展;美、英、法、德、意、俄、日、韩等国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踊跃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期问,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联合在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推出30集大型纪录片《新中国文化遗产60年》,宁波博物馆被特选为我国创新型博物馆典范;浙江卫视也已播出宁波“海上丝路”专题系列片……

该主题展由于策划创意新颖、独特,主题恢弘大气、形象鲜活、个性凸现,内容具有深厚学术支撑,“海上丝路”主线鲜明,充分彰显了港城内在气质和精神底蕴,形式上更是亮点频频,吸引眼球,尤其展外有展,史诗构架和集结效应的匠心运筹,使之成为一个引起高层领导重视、高端学者关注,并引发国际文化交流的展览。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建华兄妹获悉我馆“东方神舟”主题展后,欣然以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名义捐款。现该厅已以世界船王董浩云、顾丽真伉俪的名字命名。目前,该主题展经申报参评第八届(2007~2008年度)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已入围前25名,并最终被评为最佳创意奖。

第二道视觉盛宴:“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陈列。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古老的宁波如同国内外许多城市一样,在人们的视界中正渐渐远去。"阿拉老宁波”作为历史的片段与文化的符号,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根与脉,是地域文化经过历史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不熄薪火;是宁波先人馈赠给我们的幸运礼物;是我们每个人的情感追忆、价值追求和审美寄托。今天,当我们一起走进“阿拉老宁波”,在幽深光滑的青石路上徜徉,在朴实凝重的老房子前流连,在灵秀生的的骨木镶嵌的家具旁驻足的时候,就是为了寻找这生于斯、长于斯的令人梦绕魂牵的回家之路。

第三道视觉盛宴:明清竹刻艺术陈列。作为我国独特艺术门类的竹刻堪称“立体的书画”,其源于战国,历经汉J趴宋、元日臻发展,到明中后期,由于受到文人雅士青睐,列作书斋案儿清逸脱俗的陈设,乃至抒情遣怀、审美志趣载体和人格品行的寄托。至晚清,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嬗变和金石学的勃兴,为数甚众的书画家、篆刻家跻身竹刻,随之涌现不少名家佳作。该陈列多为我国近代著名宁波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之旧藏,2001年由其嗣秦乘年先生悉数无偿捐赠。我国当代著名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朱家漕两先生鉴定后认为“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

第四道视觉盛宴由一楼特别展示厅不定期为公众提供的三大系列组成:

1.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系列文物精品展。目前已举办北京故宫博物院御藏金银器特展、上海博物馆藏近代欧洲玻璃器精品展。2010年春节之后将隆重推出由北京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国家宝藏”特展,它将把此系列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和高潮,并将成为明年特展中的一大看点与亮点。

2.海内外著名宁波籍收藏家艺术家系列精品特展。继2008年12月推出上海宁波籍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捐赠精品展之后,目前,正在展出的系美国华人(宁波籍)著名收藏家范季砸先生的“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特展”。该展成为海外宁波籍收藏家系列特展之首次,也是宁波博物馆有幸继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举行范季融先生首阳斋藏青铜器特展之第三家,国家文物局对此十分关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于2009年9月24日在北京专门会见范季融先生,并对其近期向国家捐赠9件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给予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这将成为宁波博物馆跻身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又一象征。2010年将迎来第2位海外宁波籍藏家特展——香港宁波籍著名收藏家庄贵仑先生藏玉器精品展。

3.宁波市民间收藏家系列精品展。2009年开馆一周年之际首家推出余姚民间收藏家陈国桢先生“丽壶国珍”特展,此展可谓壶之王国,国之珍宝。

宁波博物馆迄今虽实行免费开放尚不足一年,然我国博物馆界一致评估其为新馆之范式,究其缘由,则在于宁波博物馆能高起点、精策划,明识时势、紧抓机遇、敢于创新、后来居上,归结到一点就是拥有运号和驾驭现代博物馆的智慧,其具体表现有三: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4年底才真正着手筹建。是时,鄞州区政府为繁荣本区文化事业,设想建一座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鄞州区博物馆。为了不重复占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而造成浪费,又能较好地解决文物藏品相对稀缺的痼疾,市、区二级政府决定一馆两用,资源共享,在鄞州区共建宁波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实现了市、区两级资源、平台共享,避免了市、区两级各建性质相同博物馆的资源分散与浪费,从而收到“一举两得、三全齐美”之效,堪称独创,可谓智慧之举。(www.xing528.com)

纵观中国博物馆自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以来的百年历史,其建筑风格曾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效仿欧洲以利用宫廷、贵族和旧时建筑为主,此类则以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博物馆风格以仿效苏联为主,其建筑也不例外,此时可以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以及安徽省博物馆等省一级博物馆为例证,称之为“苏式时代”;第三,自改革开放至跨世纪之交,尤以上海博物馆等为典型,在最大限度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其建筑设计思路取法“具象”,即以借鉴古代某一器物形状为主流,“仿古”则成为当时博物馆建筑之主旨范式。当今新建、扩建博物馆热遍及全国,各地都希冀将博物馆建成当地城市标志性建筑。作为博物馆,“标志性”意味着要达到外在造型与内涵文化的互融性与独特性,历史、自然、现代三者的和谐统一。

宁波博物馆建筑经国际招标,最终由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担纲,王澍先生具有良好的建筑设计领域学历背景,充盈哲思,视界开阔,慧心独具。其建筑倡导的是一种新乡土主义风格,这是一种十分强调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理念与倾向,表达乡土味和民族化特征,表现出因地制宜个性化的特色,这就是在其建筑的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生态环境相融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风味。宁波博物馆建筑外形突出地域“山”、“水”、“海洋”特征,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然两层以上则一分为两,且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场馆北侧为一泓水域,建筑因而具有刚从水中上岸大船的意向。尤其独特之处是建筑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月墙”使用了上百万块由宁波城市拆迁回收的自明清以来旧砖瓦,由50名工匠手工砌筑,使得博物馆一建成就凝聚了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本身就成了历史展品,达到博物馆建筑遗产化的初衷。而使用“竹条模板混凝土”外墙,竹的纹现更突显出江南人文自然、乡土风范,这远比使用大理石、外墙漆自然、节约和环保,从而印证了“今天的杰作,明天的遗产”这一前沿理念。同时,由于该建筑以超凡的创意独辟我国博物馆建筑新径,今年问鼎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也因此指日可待。不言而喻,这从一个视角也昭示了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智慧。

宁波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核心港的博物馆,其社会责任就是要倾全力为宁波这座开放城市拓展海内外文化影响力作贡献,并充分展现博物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宁波博物馆筹建伊始就以开放的胸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高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寻求为中国和世界博物馆事业作贡献的机会,在“有为”中创造价值,以“有为”求“有位”。一是不失时机精心策划举办“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主动为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论坛平台。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将在上海举行,宁波博物馆闻此信息,就以宁波人独有的敏锐与聪慧主动向国家文物局请缨。由于策划方案高屋建瓴、视域深广,既具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因此,主力、”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很快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该论坛于2008年12月5日在宁波即物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宁波博物馆和宁波市都争取到了一次向世界宣传展示的良机,特别是打破了一个为国内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凡此类高端会议在我国唯有北京、上海才有资格承办的惯例。二是适时争取海内外宁波籍名人捐赠,成立“宁波博约博物馆文化发展基金会”,作为国内首家地方性质的博物馆公益基金会,策划赞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宁波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于2009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开馆一周年之际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博物馆十生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三是实施“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世纪工程”。在中国,宁波人自古有收藏传统,明代天一阁藏书楼就是宁波的文化品牌。到现在,宁波人从收藏到创办博物馆的传统已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博物馆情怀”。从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到上海“宁波帮”商人后裔秦炳年,香港著名收藏家庄贵仑……这些宁波籍名人都对博物馆情有独钟,为博物馆贡献才智、捐赠藏品,宁波博物馆则充分注意到宁波人意蕴深邃的“博物馆情怀”,因势利导,把“动员海内外宁波籍艺术家、收藏家向宁波博物馆捐赠藏品”作为本馆实施“大博物馆”、“大资源”战略目标,作为一项世纪工程紧抓不懈。2004年,香港著名宁波籍收藏家哲夫向筹建中的宁波博物馆捐赠了数十张反映清代宁波历史的珍贵明信片、邮票;2008年7月19日,92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上海宁波籍人士邵克萍先生将数百件版画精作等悉数捐赠给了宁波博物馆;今年,我国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学者、北京大学宁波籍教授陈炎先生也表达了捐赠其珍藏的全部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图书、资料、手稿等意愿。

在为把宁波博物馆建设成为科学、一流现代博物馆的猎猎旗帜和宏伟目标下,宁波博物馆人和海内外宁波籍人士携手齐心,呈献着世纪智慧,同创着文化境界。

2008年12月12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博物馆发展答记者问中有如下一段表述:“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地市级博物馆相继建成,如……宁波博物馆等,对我国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体现出我国博物馆正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的走向。”从这段精辟论述中,我们已能领悟到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在出席“携手2010: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之后对宁波博物馆诸项工作的高度评价。而这一评价更多、更直接的则来自于对该高峰论坛上一致通过的《宁波宣言》。

据我国一位接近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著名人士称,《宁波宣言》由于选择在国际博协22届大会召开前夕这一十分合适的时机发表,并且能以“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为主题,从多视角讨论当今博物馆更加积极的社会作用,博物馆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的国际性与国家性以及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等前沿论题,为国际博协22届大会作了称得上主动、积极的铺垫和准备。为此,一俟宁波国际博物馆高峰论坛结束,国际博协就以6种语言连续三个月在其网站上予以公布,以示空前未有的重视。尔后,诸多国家博协相继转载,乃至今年12月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博物馆大会也将以贯彻落实《宁波宣言》为主旨,足见《宁波宣言》达到的促进、引领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思想境界与理论高度。

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精彩回放:

《宁波宣言》认为:当今世界博物馆的社会环境和即物饰自身正在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博物馆需要进行新时空下的、整体性的反思和调整,从而不失时机地确立新时代的博物馆价值体系和社会服务范式。这既表明人类在全球化时代对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寻求本质共识的自觉,又显示人类对推进博物馆繁荣和功能拓展所具有的智慧。

《宁波宣言》确信:由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倡导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了博物馆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此,要全面增强世界各国、各地区博物馆的整体合力,提升博物馆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使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的同时,让更多博物馆走向社会舞台,走上世界舞台,走进公众的心灵,共同履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宁波宣言》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博物馆要充分关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对社会生产、管理模式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在避免文化冲突、协调文化矛盾、增进文化包容、鼓励文化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宁波宣言》建议:鉴于文化遗产理念近年来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正在并仍将给博物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博物馆要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和选择策略时,鼓励和支持在“开放型”和“多学科型”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等不同时代、形态和形式的遗产在博物馆进行保护和传播成为可能。

《宁波宣言》建议:鉴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伴随而来的社会、自然、科技、经济、文化、环境和政治上的变化,城市的博物馆有机会、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并帮助人们了解和改善他们的城市环境,其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要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有的文化积淀;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宁波宣言》认为:国际博协第22届上海大会筹委会提出的“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大会建议主题,既能反映包括博物馆人在内的全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观念。《宁波宣言》呼吁国际博协成员对该建议主题进行深入、充分的讨论。

鉴于上述的评估与认知,中国博协权威人士毫不夸饰地认为,《宁波宣言》无愧为继2004年《上海宪章》之后,在国际博物馆界最能充分体现中国话语权的又一檄文,它无疑已成为当代国际博物馆界的纲领性文件之一。笔者认为,《宁波宣言》正是以21世纪的审视高度、国际治理的恢弘视野、前卫有度的学术理念,并且从多学科、文化多样性和哲学层面,善于超越“分”或“别”而求其“通”,紧紧围绕21世纪对博物馆的“从保护藏品延伸到保护遗产”,“从保护遗产延伸到服务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保护遗产」二升到为人类共享遗产与保护成果服务”三大需求,通过对存在的统一性、具体性的敞开和证明,使之重新以统一的科学和形式呈现出来。毋庸置疑,从事当今博物馆事业更应强调融通与超前意识,这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当运用这种思维面对博物馆多维空间、多个领域、多种形态时,人们就会十分自如或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贯通、组合、排列,这样其工作层面、知识世界和驾驭领域,将会始终处于激越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状态。《宁波宣言》的起草与发表正是表征这一规律的鲜活个案。可以这样认为,《宁波宣言》是宁波博物馆人对当代博物馆思想的激荡和共识,更是宁波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这一神圣思想之门的有心叩响与道之探寻。

愿我们的社会公众在每参观一次博物馆后能有如同步入一次历史之门、智慧之门和思想之门之感悟,更愿宁波却物馆早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之地、智慧之谷和思想之库。

(作者系中共宁波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