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科胡东海范淑英
内容提要: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塑造者,其对文化的感知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第一要索,也是认识城市文化的一条有效渠道。本文通过专家咨询获取宁波城市文化的标志物集合;通过市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市民对单个标志物的感知评价结果,归纳出代表宁波城市文化的主要标识物及其文化特征,并对不同地域和学历类型的市民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社会学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最后,基于市民感知评价表现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宁波城市文化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感知评价提升策略宁波市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2][8]。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其内涵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貌,以及市民的思维、生活、行为方式、价值准则和人际间的交流等[1][3][4][5]。进入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实力方面,更深层次的城市精神、创新氛围、价值取向等文化软实力方面,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加强城市文化建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文化元索,既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发展的新思路[7][8]。
如何科学有效地认识和评价城市文化,是分析研究的基础。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塑造者,其对文化的感知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第一要素,也是认识城市文化的一条有效渠道。本文以宁波市为实证区域,从市民对所在城市文化感知的角度,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分析了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感知评价结果,以图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注释
[1]张泽群.塑造城市灵魂[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15
[2]张晓民,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16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7
[4]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574-577
[5]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98~106
[6]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72-277
[7]段成荣,谭砢.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研究[J ].人口研究,2002(6):55-62
[8]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26
城市文化具有复杂性,覆盖物质和精神层面[9]。市民对城市文化最直观的认知是从具体的标识获取的。城市标识是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形象和特征的表现,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和直观表征。本文将宁波城市文化进行归类和整理,挑选代表城市文化的典型标志,通过问卷,调查市民对各文化标志的感知评价情况,从而归纳出在市民中间具有较高认知度的城市文化的特征。
通过向当地专家咨询,选定代表宁波文化的标志物集合,分别为: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国寺和鼓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宁波帮”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文化,以老外滩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宁波汤圆等名菜、名点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宁波港为代表的港口文化,以月湖及内河水系为代表的水文化,以甬剧、姚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这些文化标志覆盖了宁波最主要的城市文化特质[10][11]。
在对市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获取不同类型市民对主要标识物的感知评价结果,分析归纳出城市文化的主要标识物及其内在文化特征,并采用社会学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12][13]。本次调研地点覆盖宁波市的三江片区(即江东区、海曙区和江北区),考虑到不同调查地点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为客观、准确地揭示感知评价结果,在调研中选择儿童乐园、阳光广场、江北公园、图书馆等地点,避开城市文化标志所在地。在调查地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174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5%,符合抽样分析的基本要求。
在问卷统计中,根据市民挑选的代表宁波城市文化三个标志的重耍性排序结果,分别赋予分值:3、2、1,没有被挑选的城市文化标志赋值为0,然后进行加权综合评判,从而得出各文化标志的综合得分。
注释
[9]张泽群.塑造城市灵魂[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15
[10]汤雪璇,董卫.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以宁波老城为例[J].规划师,2009(1):85~91
[11]胡刚,姚上谋.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是宁波城市特色的根基[J].经济地现,2002(7):78-82
[12]蔡禾主.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2
[13]川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2~106
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可以从认知程度和具体方面来分析。认知程度反映市民对文化内涵总体了解情况;认知的具体方面是对复杂的城市文化进行解析,将其划分为较为具体的方面来分析。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对宁波文化"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人数共54人,仅占抽样样本的32.5%(图1),对宁波城市文化“不了解”和“一般”占到多数。这一方面是由于宁波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发展,城市快速变革带来了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多样的城市文化交织发展制约了市民对文化认识的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
图1 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的认知程度(www.xing528.com)
图2 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的认知方面
从认知方面来看,“经济”、“港口”和“历史”成为市民了解宁波城市文化的主要方面,分别占到抽样人数的31%、34%和18%(图2),因此“港口”和“经济”已经成为市民认识宁波的一个窗口。港口发展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是带动宁波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发动机”,港口对宁波各项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港口的开发带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间里,宁波保持了年均15%的经济高增长率,2008年宁波GDP达到396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69997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港口和经济的发展成为二十年中宁波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闪光点。
从市民对代表宁波城市文化标志的感知评价结果来看,综合得分最高的前四名为: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文化和以宁波港为代表的港口文化(表1)。从文化标志构成来看,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化载体。相对于这些文化形式来讲,非物质的文化形式的评价较低,如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甬剧、姚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等。
另外,评价结果还表现为差异性与多样性共存的特征。差异性体现在综合得分高的文化标志与综合评价值低的文化标志的评价结果差距较大,前四位的评价得分占到总得分的66%,但近一半的文化标志评价得分低于55分。而感知评价综合得分值高的标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表现为代表宁波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文化和以宁波港为代表的港口文化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形式,但感知评价结果已经超越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宁波帮”、甬剧和姚剧等,成为代表宁波城市文化的主要类型,这应该引起重视。
表1 市民对城市文化标志的感知评价结果
注:*分别代表市民选择第一、第二和第三标志的数量。
市民对城市文化心理感知评价的满意程度是对城市文化建设成果检验的有效指标。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总体满意度较为理想。评价“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数仅占抽样人数的10小%,“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占38.5%,但还有一半的市民选择尚可,评价为“-般”。可见,宁波城市文化现状离市民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图3)。被调查者对于宁波城市文化与杭州城市文化的比较中,同样反映出该问题(图4)。被调查者在对宁波城市文化知名度与省会城市杭州城市文化比较后,仅有5%的调查认为宁波城市文化优于杭州,而近80%的市民认为在城市文化方面宁波与杭州还有一定差距。可见,生活质量改善后,市民对提升城市文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图3 市民时城市文化的满意度
图4 宁波城市文化与杭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评价比较
不同特征的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感知评价结果也有所差异。为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的心理感知评价情况,笔者从地域和学历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对于针对性措施和建议的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抽样样本中,很难保证各类型市民的调查数量相等。为了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对原始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公式为:Xi' =Xi/∑ Xi,式中Xi为第i指标的原始评价结果,Xi'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值。
从地域上将调查样本分为三种类型:宁波市内、宁波市外浙江省内和浙江省外。从对宁波城市文化体现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宁波市民对于本地的历史和对宁波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港口的感知评价结果高于市外省内、省外和总体样本。历史文化是宁波居民生活的本底环境,港口是带动宁波城市发展的关键,因此评价结果较高。省外市民对于经济和建筑的评价值高于宁波市内、市外省内和总体样本,可以看出,外界了解宁波城市文化主要是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外观来认知。市外省内市民感知评价结果,均位于中间位置。市,外省内市民因为在地域匕与宁波市相近,评价结果与宁波市内居民的感知结果相近,但又身处宁波城市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外,感知结果会有所差异。
图5 不同地域市民对城市文化认知方面对比
对城市文化标志感知评价分析可以看出,宁波市区居民对于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和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评价结果明显偏高(图6,见下页),这些均属于传统文化的形式,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较长时间的了解和感知。而市外省内和省外的市民对于宁波港口、天一广场、老外滩等偏重于现代文化标志的感知评价值明显高于宁波市区居民,这些文化形式外在性较好,易于短时间内被市民所接受。如果将城市文化分为内核和外核,市民对文化的感知过程是随着市民对城市文化认识的加深,由文化的外壳(外在文化)向内核(内在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按照文化水平的高低将调查样本分为三种类型:高学历、中等学历和低学历。分类中,高学历指具有大学(包括大专)文化程度及其以上文化层次的市民;中等学历指具有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市民;低学历指最高学历不超过初中文化程度的市民。从图7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群对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和以宁波汤圆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的感知评价高于中等学历和低学历人群,而对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文化的感知评价低。这是因为高学历人群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优于低学历人群,获取文化的渠道也多于低学历人群。同时,高学历与高收入密切联系,当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经济方面的需求有所减少,对非物质的文化需求预期不断增加,从而对城市文化的内核层面感知需求要强于学历较低的人群。低学历人群对于以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文化和以鼓楼和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的感知评价远远高于高学历人群。文化索质低造成收入水平有限,有限的收入制约了购买力,而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活动正是低购买力人群所渴望的需求;另一方面,保国寺和钟楼的建筑文化的直观性较好,容易被各层次市民所认知。不同学历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标志的评价差异说明了学历的高低是制约市民对城市文化认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
图6 不同地域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标志的评价对比
图7 不同学历市民对宁波城市文化标志的评价对比
对市民的感知评价结果显示:高评价值的文化标志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特征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但同时削弱了文化的独特性,不利于城市文化品质和特质的提升。宁波未来城市文化发展首先应该形成独特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丰富多样化。建议近期宁波城市文化建设应主打“天”字文化,即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和天一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文化,这两种文化形式评价值较高,同时兼顾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且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载体,已经成为宁波城市的窗口景观,易于对外宣传和被外界感知。其他两个评价值高的文化标志形式(宁波港口和河姆渡文化)不易作为主导标志,是因为两个文化标志在宁波外围地区,文化的具体形式不明确,内涵较深,不易被认知。
根据不同类型市民感知评价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外界对于宁波城市文化主要是从经济的发展和建筑的外观来认知,而本地居民对于历史和港口的认知较高;高学历人群注重人文历史类的文化形式,而低学历人群对于商业文化的感知较高。总体上来看,随着收入、学历的提高和在宁波生活时间的增加,市民对城市文化需求的趋势不断由文化的外壳向内核接近。针对不同人群对文化的感知特征,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于加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外地居民,特别是外地游客,文化宣传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建筑等外在文化形式上;对于本地居民应加强历史、文学等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低收入和低学历人群,宁波繁荣的现代商贸文化是宣传的重点。
对城市文化提升的货任调查发现,有67%的调查者认为政府是城市文化提升的主要责任方,89%的市民愿意配合政府提升宁波城市文化。下面是部分被采访者提出的提升文化的建议:
“营造环境,增加文化设施,提高人文素养。”
“演出场所多引入一些较高水平的文化演出活动。”
“多组织文化活动,让市民和省外人士参与、融入、发扬城市文化。”
“多建公共文化设施,营造交流场所;多举办节庆活动,增加公众参与;增加与外省市交流合作。”
归纳总结市民关于提升城市文化的意见可以看出,加大对外宣传、提升市民索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是现阶段文化管理部门最主要的任务。
(作者单位: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