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采用近代供水技术,以莱茵河下游的河水为水源,原水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由于在净水技术上采用氯消毒,从而导致三卤甲烷(THM)类副产物的生成。
鹿特丹供水区域包括市区和郊区,供水人口130万人,约占荷兰总人口数量的10%,从事与供水有关的职员为640人。鹿特丹供水有100多年的历史:
1869年鹿特丹市评议会决定建立自治体供水设施;
1874年在Honigerdijk设置慢滤池;
1930年引进快滤装置用于预处理;
1933年采用活性炭处理;
1953年在慢滤设施旁设化学处理;
1966年建成新Berenplaat净水厂;
1973年建Biesbosch贮水池,以马斯河水为水源;
1977年废止Honigerdijk的净水工艺,新建深度净水处理设施。
鹿特丹供水一直以莱茵河为水源,持续了100多年。在初期,河水水质良好,采用单纯的生物处理即可。19世纪末,由于德国的鲁尔、法国的阿尔萨斯重工业地区的工业污染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河水水质严重恶化。且因港湾、运河的建设,海水侵入陆地内部,到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盐分污染加重,自来水有苦咸味。因此鹿特丹终止在莱茵河取水,而在市区西南32.18km的国立公园内建Biesbosch贮水池,将流经法国、比利时、荷兰的马斯河较洁净的水贮存在3个贮水池内。公园内自然环境清净优美,贮水池容积8000万m3,可供年取水2.5亿m3。在马斯河的水质良好时引水进入贮水池,贮存5~6个月进行自然净化,确认水质达到要求后送入净水厂,在送到净水厂前将其软化到8.0~8.5度(德国度)。各净水厂的分布情况如图2.7所示。
图2.7 鹿特丹市的供水系统(www.xing528.com)
Berenplaat净水厂的净化工艺流程为:进水—微过滤器(Microstrainer)—混凝沉淀—快滤—消毒。
Kralingen净水厂研究开发的高速处理工艺由凝聚、薄板多层(Lamellar)分离沉淀(兰美拉斜板分离器)、臭氧处理、双层过滤、粒状活性炭吸附组成,其装置在1976年建成。这套装置实施自动化控制,职工仅是维护人员,清水池可储备一天的水量。净水厂的概况如表2.7所示。各净水厂的混凝剂均采用硫酸亚铁加硫酸制成的硫酸铁。
表2.7 鹿特丹市净水厂的概况
Baanhoek净水厂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净水处理设施如表2.8所示。
表2.8 Baanhoek净水厂的处理设施
净水厂为应急时的备用水厂,供水量由1945年的3390万m3/a,增加到1971年的1.25亿m3/a,由于排水、能源危机和经济重组等原因的影响,其供水量一度减少,直到1976年增加到1.45亿m3/a。
配水管网长度达4000km,为保证水质,净水厂研究室每年从原水到配水管网末端,采集5000多个水样进行分析化验。生活饮用水的检验项目为色度、嗅味、致病微生物、污染物质等57种。净水厂使在荷兰南部的多德雷赫特(Dordrecht)等地区,每年都能用到优质的饮用水。
Berenplaat净水厂从1991年开始进行臭氧、活性炭过滤、紫外线杀菌的组合技术研究。1994年在厂内建成实验示范厂,为办公楼、工厂等提供用水。这个示范厂不投加次氯酸钠,其改进的目标包括:①饮用水水质的生物学稳定;②配水管内的微生物不增值;③污染有机物浓度在最低限度以下,不含后生生物;④不生成副消毒产物等。
在1999年,这个净水厂把达到目标水质的饮用水送到各用户。在不改变原水水质的情况下,使其与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相适应。此外,还向Botlek/Europoort地区供水,满足其工业生产和锅炉用水的需求。
鹿特丹DOKHAVEN市政污水处理厂也很具特色,它始建于1979年,负责处理来自鹿特丹市中心、南部与西部部分地区城市污水。其主体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完全置于居民住宅的地下,使之成为荷兰,乃至世界污水处理厂建设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工程之作。同时,因其污水与污泥处理工艺升级时不断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如Sharon(中温亚硝化)与ANAMMOX(厌氧氨氧化)等现代技术应用于其污泥消化液的脱氮处理之中,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它的总占地面积仅相当于普通处理厂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它不仅在能源与材料消耗方面具有可持续意义,而且在节省占地方面亦具有可持续特点。此外,该处理厂在尾气的利用与处理、防振、降噪等方面的工程措施也有独到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