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虽然留给了我们许多令世人赞叹的奇迹工程,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注重建筑工程技术过程和方法的记载,所以很少有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的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著作。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及施工。我国古代的建筑工程一般可以分为民间工程和政府工程。我国古代政府工程的施工组织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工官、工匠、民夫。古代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

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历史虽然留给了我们许多令世人赞叹的奇迹工程,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注重建筑工程技术过程和方法的记载,所以很少有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的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著作。尽管如此,从史书仅有的只言片语之中我们仍能挖掘到许多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智慧结晶,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解决当今建筑工程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1)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及施工。我国古代的建筑工程一般可以分为民间工程和政府工程。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民间工程的规模比较小,过程也相对简单,一般就是业主设计好之后,雇用工匠和劳工进行建造,期间的材料与费用以及工程的进度等都是由业主自己掌握控制。这种组织及施工现在在我国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如砖瓦房的结构修建等。

对于政府工程,一般为皇家工程、官府建筑等,它的规模一般比较大,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对工程质量的要求相当严格,同时,涉及的工程费用一般由国库开支,因此它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有一套独立的运作系统和规则。

我国古代政府工程的施工组织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工官、工匠、民夫。工官是工程指挥者,主要负责原材料的采集、工程质量及进度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工匠相当于工程的技术人员,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也是劳动者;民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农民工了,但当时他们一般是被强制服徭役,跟现在的农民工地位不同。

(2)我国古代大型工程的施工过程及管理模式。在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每一项大工程动辄需几万、几十万人参与,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施工团队,成为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达到预期目标,古人一般采取军事化或者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施工组织方面,当时修筑万里长城时征用全国男劳力50万人,加上其他的杂役共约300万人,占当时全国男劳力的一半以上。组织规模如此之大的劳动力进行施工,他们采取了一套严格甚至是残酷的组织措施作为保证,据文献和长城碑文记载,当时修筑长城是由各军事辖区的行政长官(一般是皇帝直接派出的郡守、县令)向朝廷上书,阐明当时当地防卫的具体情况,提出修筑长城的申请,经朝廷同意后再进行组织施工。施工任务下达后,由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和募集民夫到重点地区去修筑。而在具体修筑时,是按军队编制组织进行的,如今,在石筑城墙残基上,有的地方发现很明显的接痕墙缝,证明当时修筑长城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工的方法,即先将某一段修筑任务分配给戍军某营、某卫所,再下分到各段、各防守据点的各个戍卒。施工时分监督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的管理人员。监督管理的人员一般是职位比较高的巡抚、巡按、总督、经略、总兵官等。而施工人员以千总为组织者,千总之下又设有把总分理。正是这样一条脉络清晰的直线式组织线路,才有可能保证施工期间组织管理严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

(3)古代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古代的大型工程都是“国家级”的工程,因而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重点问题。所以古人对工程必然有预期的质量要求,有检查和控制质量的工艺流程与方法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在《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取得高质量工程的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与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的五大要素——人员、材料、设备、工艺、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另外,《考工记》中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器物(包括五金制作、木制作、皮革制作、陶器制作、绘画雕刻等)的制作方式、尺寸、用料选择、合金的配合比要求等,还包括城池的建设规划标准,主要是壕沟、仓储、城墙、房屋的施工要求等。

在长城的修复重建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明代在隆庆以后大兴“物勒工名”(即在长城墙体及其构件上标注建造责任人的名字),以此形式对整个工程实行责任制管理,考古工作者和长城专家在长城上发现和收集了一批石刻碑文,这些碑文明确记录了每次修筑的小段长城的位置、长度、高度、底顶宽度,还记录了监督管理官员的官衔、姓名、部队番号、施工组织者及石匠、泥瓦匠、木匠、铁匠、窑匠等的名字,城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如倒塌、破损),就按记载来追查责任。正是实行了严格的质量责任制,万里长城才能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磨炼后依然“塞垣坚筑势隆崇”。(www.xing528.com)

宋代的时候编制并颁布过一部建造标准《营造法式》,作者系宋徽宗时的将作少监李诫。此书首次对古代建筑体系做了比较全面的技术性总结,并且规范了各种制作的用料总额和有关产品的质量标准。

到了清代之后,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了。例如对工程的质量和赔修都有规定:宫殿内的岁修工程,均限保固三年;其余新改扩建工程,按建设的规模和性质,保固期分别为三年、五年、六年、十年四种期限,工程如在保固期限内坍塌,监修官员负责赔修并交由内务府处理,如在工程保修期内发生渗漏,由监修官员负责赔修。

(4)古代建设工程的进度控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兴修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但在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下,这些工程绝非少数人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这些工程的管理人员势必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安排,回顾历史,在工程进度方面,古人采取了许多技术上的创新方法来尽量节省时间。例如在修筑长城的时候,统治者要求的工期相当紧迫,建造者必须想尽各种方法以求加快工程的进度。在难以行走的地方人们排成长队,用传递的方法把建筑材料传送到施工现场;在冬天则在地上泼水,利用结冰后摩擦力减小的原理推拉巨大的石料;在深谷中人们用“飞筐走索”的方法,把建筑材料装在筐里从两侧拉紧牢固的绳索上滑溜或者牵引过去。这些方法都大大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

(5)古代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古人很早就用经验积累的材料消耗定额来推算建设工程的投资,因为历代君王都大兴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大,结构复杂,资源消耗大,所以官方非常重视材料消耗的计算,并形成了一些计算工程工料消耗和工程计费的方法。

《营造法式》就吸取了历代工匠的经验,对工料消耗的控制方面都做了规定,书中的“料例”和“功限”,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消耗定额”。它是人类最早采用定额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明确规定和文字记录之一,远远早于英国19世纪才出现的工料测量。

清朝的时候工部就编制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详细说明了如何算工、算料。为明晰计算造价,还制定了详细的料例计算规范——《营造算例》,那个时候还出现了专门负责工程估工算料和负责编制预算的部门——算房。它的职责是根据所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计算出工料所需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