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滋养的山东大地,儒家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深深渗透到群体文化心理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地域文化性格。”[5]山东人尊敬孔夫子,首以《论语》为教育后代的准则。李苦禅20岁进入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学习西方画,接受其“融合中西艺术”的思想,后又拜齐白石为师学习中国画,自此李苦禅以中国文化为沃土,并融合西方艺术,逐渐形成具有李苦禅特色的写意艺术。因此,从李苦禅的学习历程来看,很多人认为他与孔子的儒家文化是无缘的,因为李苦禅远离家乡是为了趋避陈陈相因的八股习气,寻找新鲜的泉水润泽自己的艺术。其实不然,李苦禅生在山东省高唐县,自幼接受家乡长者的言传身教,“以德为美”,“以仁为核心”,他的齐家治学观、豁达的民族观、“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的艺术观,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离家学习的日子里,他继续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是为艺术进步亦是兴趣使然。“他熟读四书、《易经》,对中国哲学、禅宗文化和道家思想都有自己很深的理解,他是把中国整个大的文化背景都融入了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创造里面了。”中国《易学》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文强先生都对李苦禅的易学修养高度赞赏。刘大钧曾说:“李苦禅读了很多有关《易经》研究的书,从汉代晋代一直到宋元明清,好多版本苦老都看过,而且颇有研究心得。”孔子赞易,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6]《易经》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李苦禅对于《易经》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易经》之所以三千年来能够代代相传而不衰,就是因为《易》学的精神最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个性,它的阴阳之道,刚柔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李苦禅对于《易》学研究精微,并将其与绘画艺术相通,“画鹰的时候就要阴阳刚柔兼备,这样才是一幅好画。”李苦禅大师不仅是国画大师,又深得国学传统文化的滋养,并且通过独具中国精神表现语言的写意画体现其内涵,底蕴之深,令人钦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由个体行为方式的道德准则由近及远地推行完成社会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个人的提升是整个社会价值传导体系的基石。提高自我修养,才可能由小家至大家。儒家文化注重德才兼备,倡导“温、良、恭、俭、让”,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儒家文化更要求人们“遵循封建社会的伦理本位;怀抱经世之志;注意道德修养”[7]。“每日三省吾身”,为自己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苦禅的好人品和爱国义举是有口皆碑的,他正是以自身的言行来践行儒家文化。中国画遵循文化判断中重视人品修养的传统。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皆是借用人品论画品。类似的论述在古代画论中已经成为一个典型范式,持续影响画家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立场。
林风眠说“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8],林风眠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对于传统中国画来说,绘画的本质并不单纯只是绘画,绘画实际表现了画家的修养、品格、经验、精神和人生阅历等,如果只有单纯的笔墨技法,那就只剩下了形式主义,笔墨就真的等于零了。李苦禅一生奉行“先有人品,方有画品”。他接济贫穷百姓、不攀附权贵,为人正义、乐于助人,他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着孔子精神的灵光。李苦禅家境贫寒,由家乡父老的帮助才进入了聊城中学读书,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生都刻苦努力。李苦禅日后对子女这样说过:“我那时总觉得自己比人家笨,所以用功谨遵孔子之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事实上他并不是比平常人脑子笨,还较一般人要聪明一些,但是李苦禅谦虚,他深知成功取决于目标的专一,取决于前行的勇气和毅力,不是智力而是能力。以孔子语告诫自己,望笨鸟先飞,滴水穿石。(www.xing528.com)
生活在中国礼法乡村的李苦禅,在内首重孝亲、家和、敬老、慈幼;在外则注重宗族及同乡、同门之谊,尊师爱生,恪守信义与交友之道。与李苦禅交往过的朋友无不敬重他的为人。
社会心理学认为,“文化是由一个大群体共享的并代代相传的东西——思考、行为、态度和传统。”所以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受到遗传即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滋养着山东的人文风情,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山东的文化形态一直呈现着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