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家评选作品集:图像、时代与东方阐释

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家评选作品集:图像、时代与东方阐释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艺术极力否认神性,否认崇高,认为这都已经死亡;极力回避终极意义的追问,认为这是陈旧。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观念的引入种种迹象表明,它们是对基督教自由派神学观的泛滥,极力否定神性,制造世俗的宗教。就这一意义而言,其崇高已非风格上的崇高了,也绝非学者彭锋所说的:“丁方的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一种表现的艺术、一种写意的艺术。”

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家评选作品集:图像、时代与东方阐释

达·芬奇说过:“绘画不只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神性,因为它是把画家的心灵转变成一种近乎上帝的心灵的东西。”[36]除去绘画的科学性不论,它的神性促使艺术家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使得他置身到类似或者说“近乎上帝”的位置。那么艺术家的有关艺术理念的表达就有神学的色彩,它的创造物(艺术作品)触摸到了神学所表达的范围(或多或少),不管它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在围绕着神学所表达的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现代艺术极力否认神性,否认崇高,认为这都已经死亡;极力回避终极意义的追问,认为这是陈旧。但是没有神性支撑的文化艺术形态,至多也只是一般性的感官审美性的,绝不会有超越性在里面。“艺术精神的指向,应是‘神圣权力’的传达者;当然,持此种精神指向的艺术家自己应首先是信仰者,是对神圣的下跪者,是对人类苦难和不幸的关怀者与同情者,如此,他才有资格担负起传达者的使命。”[37] 这里并不是在描绘一个虚构的神话世界,而是指出艺术理念的表达构成了另一种“神学”形态,也可以用“仿像”来理解,它总是在传达其“神观”的精神指令,令艺术家跪拜。

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观念的引入种种迹象表明,它们是对基督教自由派神学观的泛滥,极力否定神性,制造世俗的宗教。对这一切而言,丁方和高氏兄弟的艺术做出了有力的回击,虽然这过程似乎太过于漫长了。基督事件的惠临使得艺术中神性的表达变得可能,虽说中国传统中不乏“神性”,但从比较学的基础来说,都没有基督教神性的特质,中国的“仙”“佛”也只不过是“罪身”围绕行乐的折射。对于这一问题本文无意于做深入探讨,只是要说明的是在神性之维,没有哪种宗教表达的神性更比基督教神性化。在基督事件中——道成肉身,使得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对峙和解变成康宁,使人在圣言与人言的抉择中有了坚实的依据。但这也并非像殷双喜所说的:“这种崇高的宗教情感,不是让感性个性融合到无限宇宙,使自我迷失在无限之中的‘天人合一’,而是让主体的精神宇宙涵盖茫茫宇宙,从而实现感性个性的自我完成,达到永恒的‘我’的存在。”[38]宗教情感并不是用来折射和放大人性的,而是来完美结合神性与人性的。在当代艺术的视角上,这也并非是理想主义色彩的大的宏观视角,而是对于与神性“合一”的渴求。(www.xing528.com)

还有一个就是崇高——艺术事件,对于崇高的理论,我们不再赘述其历史,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一艺术事件即丁方、高氏兄弟的艺术中的“基督性”,如岛子所言:“表达了作为人文知识分子在基本认信中,恪守着爱与牺牲的存在本真、语言本真和现实本真”[39]。就这一意义而言,其崇高已非风格上的崇高了,也绝非学者彭锋所说的:“丁方的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一种表现的艺术、一种写意的艺术。”[40]因为这并未触及其实质,只是在类似的快感上来做武断的结论,因为其对象仅限于在“自然对象” 的合目的性上。当然这里的“自然对象”比康德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却深入精神性里面。康德说:“崇高不该在自然物之中,而只能在我们的理念中去寻找,至于它存在于哪些理念中,这必须留给演绎部分去谈。”[41]崇高确实只能在我们的理念中去寻找,并且能找得到,它存在于神性之维,代表了一种超越的境界。他接着论述道:“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42]崇高是一种精神感觉,这一精神感觉来自于对精神性的把握与体察。利奥塔则提出了崇高的“可呈现性”,在崇高对象的不确定性之中,崇高才成为崇高,“当缺乏自由的呈现形式时,崇高感就此显示”[43]。作为呈现无法呈现的崇高,仍然是康德的理念,所不同的是移去了道德律,“崇高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苦痛的愉悦:人们不能呈现绝对,这是一种苦痛,然而人们明白需要呈现它,明白感觉和想象力应引导感性(影像)呈现性所能设想的东西,即使它做不到,即使我们为此苦痛,一种纯愉悦也会在这种张力中得到体验。”[44]呈现无法呈现之物与表达理念,都是一种强烈而模糊的感情:快感(愉悦感)与痛感的交加。在这里要说是:“崇高”并非是无可呈现或空虚缥缈的理念,而是存在于造物的神性之中。高氏兄弟的十字架通过对元话语符号的理解表达了积极中的消极,明灭不定的灯光、洞开的十字架及其沉重的身影正说明了对这一神性的某种表述。丁方的作品透过较有“崇高感”的景观图式来传达真正的崇高内涵,在“城市废墟”与“高原荒芜”的外观中,来反映生存的本质层面中灵魂与肉体关系的对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