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泛宗教情结:探索图像与东方阐释

泛宗教情结:探索图像与东方阐释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前面所述,“泛宗教”情结由来已久,特别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宗教复兴运动的勃兴,并日益在国际事务和人与环境的处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一全球性的宗教复兴运动为艺术的“泛宗教”情绪化带来了契机。新千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复兴,特别是大量知识分子的认信和皈依,使得这部分人以这一信仰来表达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泛宗教情结:探索图像与东方阐释

正如前面所述,“泛宗教”情结由来已久,特别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宗教复兴运动的勃兴,并日益在国际事务和人与环境的处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一全球性的宗教复兴运动为艺术的“泛宗教”情绪化带来了契机。与此同时,后工业时代的技术化因素的加大,日益张裂了个体的人性因素,技术图像性使人更趋“平面化”。人自身的扁平化境遇,使得人不得不思考信仰问题,来应对人被转化为技术符号的危机。

新千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复兴,特别是大量知识分子的认信和皈依,使得这部分人以这一信仰来表达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可以说20世纪是一个耽于肉身感官而无意于精神向度的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是极为暧昧的,也是很低落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世纪之交谈精神与信仰”的座谈中指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不能说已经走出了‘信仰危机’的时期,由于某些官员已经没有什么美好的信仰,不管是对‘主义’的信仰,还是对‘学说’‘宗教’的信仰,统统都没有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追求的话,大概只是 ‘金钱’和‘权力’,这如果可以叫作‘信仰’,我们可以说他们信仰‘金钱与权力拜物教’……”[12] 这是不假的,新世纪可以被称之为众神狂欢的世纪,其表现在于各种“类神学”[13]的表达纷纷出笼,来力争使其所信仰的精神成为主流,占据主流。比如,孔儒“圣教”的流行反映了知识分子精神价值的多元取向,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飘忽不定。(www.xing528.com)

哈维尔有言:“没有信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信仰使人只关心尽可能舒适,尽可能无痛苦地过日子,除此之外他们对一切都麻木不仁。”[14]“尽可能舒适,尽可能无痛苦地过日子”,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企盼,当然这是在舍弃儒家经世致用”的抱负之后的安逸——知识分子的“麻木不仁”。对于较为清醒的少数知识分子来说,中西精神的冲突恐怕要更紧迫些,它突出反映在精神信仰、文化价值方面,具体而言对于基督教精神,作为身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是拒绝,还是真心接受,抑或不理不睬,这确实是一个较难的课题。在这一对立中,怎样来看待基督事件,即基督的救赎与爱,这不但是对于整个种群而言的,也是切中于单个个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