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高美学:道德、审美、神性的构建

崇高美学:道德、审美、神性的构建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崇高审美范畴的演绎来看,崇高在构成结构上有三层所属的层面:道德伦理性、纯粹审美性和神性。崇高这一被赋在人身上的全然美辞达到了审美过程中应当具有的部分的效果,完成了崇高的道德化审美。这是一条纯粹的审美之途,从崇高的结构上来说是半崇高的,它需要向上超越。可以说是爱成就了崇高,使崇高越过律法和审美而直达崇高的源头。我们看到崇高美学的构成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再到终级的过程。

崇高美学:道德、审美、神性的构建

从崇高审美范畴的演绎来看,崇高在构成结构上有三层所属的层面:道德伦理性、纯粹审美性和神性。在这三个层面中,道德伦理性的,它涵盖了在其中的崇高的全部所指。当然其具有可审美的意义可言,因为对道德要求的强化,使得人对这一“崇高”的品格或行为加以赞扬或向往,在内心中激起的正面的激动,从而大到与颂扬者合一的目的。

崇高这一被赋在人身上的全然美辞达到了审美过程中应当具有的部分的效果,完成了崇高的道德化审美。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其条件是必须为道德极力提倡而超乎道德载承的限度之上,才可能发生的。一般而言,崇高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中不具有审美性,不能构成美感,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成了倡导者的强词夺理的一厢情愿罢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只具有含义上的崇高,是前入式的。

纯粹审美性层面,它使崇高进入了完全的审美状态,摒弃了一切有碍崇高成为审美对象的因素,包含了审美的重要关联。在这里,没有现实的功利,也没有道德伦理的羁绊,面对的不再是自然化的人格力量,而是沟联无限的超然力量。使人进一步面向了真实,在认识自我有限和瞬间的基础和意义上,又一次让人体味到本真的所需所求,为追求无限、获得永恒而提供美的迷醉。在这一层面上,涉及了对无限、永恒的体认,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无比高的提升,带领个体领略无限和永恒之境。这是一条纯粹的审美之途,从崇高的结构上来说是半崇高的,它需要向上超越。

神性的层面上,这是崇高的巅峰,也是崇高来源的最初始点,它由上而下推动了崇高在其他两者之间的显露,直接给崇高以存在的意义。为什么会有神性这一层面呢?因为从崇高的起源来说,崇高来源于对上帝的崇拜(关于崇高的来源参见拙文《崇高的存在与起源》),而爱是崇拜的内核。可以说是爱成就了崇高,使崇高越过律法和审美而直达崇高的源头。如何才能体认神性才是崇高的层面呢?这样说吧,人们在追寻终极价值的时候,必须要探究“永恒”“无限” 问题,而上帝,作为超然者,就是这“永恒”“无限”本身,在这当中包含着对生命的眷注和呵求。上帝作为至善、至美、至真、至爱的实体完完全全地显明在崇高的阈度值之内,并通过它的崇高植入人的崇高情感,使人具有求善、求真、求美、求爱以至要达到至境的要求。 (www.xing528.com)

在崇高的三个层面的关系上,神性在最高处,其次是纯粹审美性,道德伦理性的最低级。我们看到崇高美学的构成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再到终级的过程。在提取的单个审美经验中是如此行进的过程,也是人一步步由自身的存在焦虑走向“平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美的经验被一次又一次突破,使人不再满足于道德伦理的“审美”;而是逾越而过,进入纯粹审美的层面;再一次在神性的召唤下,没有停留驻足,进入神性超然的美的体验层面。

菲里希把人类的存在焦虑划分为三个时期,这也是源自对人类存在状况的体认。这是人的存在焦虑的症候,崇高也有这样的一个历程的划分:神性时期、道德时期、审美时期和新神性时期。这样的划分不是从人类编年的依据来做出的,而是以崇高的历史特征而认定的。在某些方面来说,这四个时期部分地又具有混杂性,可以说既是崇高的层次特征又是其历史阶段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