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当代艺术尚未形成相对清晰的品格特征和恰当的评价体系,甚至连自觉的艺术意识都有待于完善,似乎每一个作品和作者都是个例,因此,对于当代艺术的批评和评价的弹性极大,往往流于泛泛而谈的形式,或者成为别有目的的附庸。而理论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前对于当代艺术的评价乱象丛生,也使得本就非议不断的当代艺术被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首先,是创作者的自言自语。一般而言,艺术家并不是评论者,或者并不擅长评论,甚至不具备逻辑严密而又恰当的语言组织能力。但作为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家本人对于艺术作品有着本能的评价热忱,始终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最准确、也最应该被接受的。诚然,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立意目标而言,艺术家无疑是绝对权威;但就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和公共价值来讲,创作者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也是盲目的。又何况,如许多当代艺术家所宣称的那样,要剥离和消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追求无价值和无意义的纯粹创作体验和单纯的创作存在,既是无意义和无所指的创作行为,倘若再由其本人来评价,难免显得空洞而牵强;加之,艺术家本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缺乏客观评价的勇气,批评也多是隔靴搔痒,故而,创作者的自我理论评价多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措辞构造和玄虚费解的释义解答。
其次,是市场炒作的推波助澜。时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俨然成了被广泛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不外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乎天价的拍卖数据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一件看似技法拙劣且毫不起眼的“当代艺术作品”经过造势团队的加工,最终以数千万的价格落槌,而作者也由此“一举成名”“一夜暴富”,如此的市场导向,难免使得更多的所谓当代艺术家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二是随着中国艺术在国际市场的关注度持续走高,更多的境外艺术经营机构向中国艺术圈频频招手,也驱动了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迎合西方买家的艺术口味上,而放弃了自己原本坚持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准则,变得过分热衷于市场价值和价格,于是在他们眼里,当代艺术成了速成的不二选择。然而,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靠市场价格来衡量时,艺术创作事实上已经偏离了自身的发展轨迹了。(www.xing528.com)
再者,是极端分化的批评。出于种种目的考量,针对当代艺术的批评常常分化为两个极端。一种极端是出离作品本身的过度注解,即艺术批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并无建设性见解,也无针对其优劣得失的剖析批判,反倒沦为其人情照应和软言附和,而这种附和往往是超出作品本身价值的,也是言不由衷的;而另一种极端,则是缺乏理智的谩骂攻击,与前一种批评形式截然相反,这一极端的特点是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不考虑客观存在,将原本限定于对艺术的批评演变为对艺术家本人的人格否定和人身攻击,诸如此类言行举止,形同撒泼和泄愤,自然是称不上艺术批评之名的。无论是哪种极端形式的批评,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反而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要么使之忘乎所以,要么使之不知所措。
因此,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重构当代艺术创作实践的价值标准和叙事逻辑,已显得尤为必要。本土当代艺术家如能从盲目极端和盲目西化的泥淖中抽身,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创作的价值取向和身份定位,积极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去寻找灵感和创作元素,并切实关注现实生活,讲述人民情感故事,当能成就一批契合时代的、颇具风格特色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