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
苏轼先生《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之起,鹘之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也。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以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研,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归老焉。”因以所书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二十韵,《筼当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顷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殁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处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梅华道人为佛奴画竹谱,书此记于卷首,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夏五月一日,雨窗笔。
作者誊写笔误:
图一
1.第六、七行。多加了两个“之”字,使其变成“兔之起,鹘之落”。
2.第八行第一字。“而”这个连接词是原文“夫既心识其所以然,”的错误取代。
3.第八行第八字。“而心识其所以然也”,多加了“也”。
4.第九行。“不学之过”漏掉了“也”字,应为“不学之过也”。
5.第十六行第十六字。漏掉了“材”字,应为“吾将以为袜材。”
图二(连接页1中尚未结束的一个句子):
5.第四行倒数第二字。在原本叹词“哉”上方多加了感叹词“也”。
6.第七行第二字。漏掉“绢”字。
7.第七行第五字。漏掉“而”字。
8.第七行第十二字。“画”字上多加了“书”字。
9.第九行第九至十一字。“二十韵”应为“三十咏”。
10.第九行第十三字。“筼当”应为“筼筜”。
11.第十一行第七字。“渭川”应为“渭滨”。
12.第十一行第九字。“顷”应为“亩”。
图三
《小坡竹石》释文:
东坡先生有诗云:“老可曾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至正己丑间,有客自天申来,持小坡竹石为余观。得见真迹,因诵简斋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书至此,陡觉意趣似有所得。夫画竹之法,当先师意,然后以笔法求之,可也。
倘得意在笔前,则所作有天趣自然之妙。如其泥于笔法,求其形似者,岂可同日语耶?因作此纸,为佛奴宝之。吾老矣,惜其所学欠精,后生者当有精力之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亲于砚池游戏,终胜别用心,亦不可终焉溺于此,但能玩而不流,斯可矣。
至正庚寅(1350年)夏五月一日,梅华人戏墨于醉李春波陋室。
图四
《拟与可笔意》释文:
前四行:
曹操字孟德,感太尉桥玄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自为祭文曰:“承从容誓约之言,徂殁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哉。
后三行起始的位置较高: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磅薄,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作者誊写笔误:
1.第五行第十字。在“至”字之后,作者漏掉“受揖而立”四字。
2.第七行第三字。“礡”被写成了“薄”。
图五
《风雨竹》释文:
东坡先生守湖州,日游河道两山,遇风雨,回憩贾耘老溪上澄晖亭,命官奴执烛,画风雨竹一枝于壁间。题诗云:“更将掀舞势,秉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
后好事者刻于石,今置郡庠。余游霅上,摩挲久之。归而每笔为之,不能仿佛万一。时梅雨初歇,清和可人,佛奴出纸册,索作竹谱,遂因而画此枝,以识岁月也。至正十年(1350年)夏五月一日。梅华人,年已七十一矣。试貂鼠毫笔,潘衡旧里,儿诵论语声。
八行文字中包含三个不完整的字:
1.第一行第七字。“州”字缺少了第三点与第三竖笔,只剩两点、两竖。
2.第八行第九字。“墨”写成了“里”。
图六
《有竹之地人不俗》释文:
有竹之地人不俗,而况轩窗对竹开。谁谓墨奴能倒影,一枝移上纸屏来。
梅道人,一日与人写纸屏而作此枝。佛奴索写此诗于谱上,遂为书也。
至正庚寅(1350年)夏五月十三日,竹醉时。
图七
《清风动修竹》释文:
晴霏光煜煜,晓日影曈曈。为问东皋尘,何如北窗风。
梅道人戏墨于醉李春波门。笑俗陋室者,饮冰先生以樗翁所书“笑俗”二字木刻示余,揭之陋室,为问俗之移人,而贤者犹不能自免,而况愚者而能免。
图八
《写竹破俗》释文:
乎之?俗之可笑不可笑。何则?盖习气所积,化之而然也。然而俗之果可移人,而人果不可移俗者乎?使其喜名者而乏才识,喜利者而尚浮华,皆习俗移人而然焉。间有堕于其中而自觉者,得非心出天赋,人能移俗者至是乎?俗果可笑乎,果不可笑乎?因诵东坡诗曰“士俗不可医”之句。先生乃掀髯大笑,捧腹出门,疾走而去。余遂歌曰:
我有渊明琴,常年在空屋。客来问宫商,卢胡扪轸足。
幸俗不可医,那使积习熟,我懒正欲眠,清风动修竹。
孔子适卫,公孙青仆。子立淇周,有风动竹。箫瑟团栾之声,欣然忘味,三月不肉。故谓青曰:“人不肉则瘠,不竹则俗,汝知之乎?”
梅华道人写至此,遂写竹以破俗云。
至正庚寅(1350年)夏五月,时窗雨未霁,笔倦少息。
作者誊写笔误:
1.第一行第二字“之”是多出来的。
2.第十一行第十二字“淇周”应是“淇园”。
图九
《晴霏晓日》释文:
晴霏光煜煜,晓日影曈曈。为问东皋尘,何如北窗风。
梅华道人戏作此纸,时南风初来高卧窗。风到竹边而回,微凉可爱,因有此作。书此以识其美也。(www.xing528.com)
至正(庚寅)(1350年)夏六月。
图十
《悬崖竹》释文:
俯仰元无心,曲直知有节。空山木落时,不复霜雪叶。此悬崖竹如此,立意可也。
梅华道人戏墨。
图十一
《凌空有意》释文:
梅华道人为佛奴戏此竹,书此诗,当此日,有此枝,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写此语相娱。嘻!梅老寐语也。
图十二
《戏墨写竹》释文:
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梅老戏墨,时客至退而书也。
图十三
《竹窗思阒寂》释文:
竹窗思阒寂,铜博香委曲。胸中无用书,写竹湘天绿。
蝉声初响,凌霄花开,南风时来,清旦潇潇,爽气如在西山,拈笔偶书至此。佛奴习右军书,读《孟子》。
六月九日也。梅道人戏墨。
图十四
《一片江南雨》释文:
鲜于伯几题高房山墨竹诗云:“凉阴生砚池,叶叶秋可数。京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
至正十年(1350年)夏六月九日。因雨窗孤坐,拈笔写此纸,以识岁月也。梅道人戏墨。
图十五
《梅花翁寄兴》释文:
梅花翁寄兴于橡下。
图十六
《简斋诗意》释文:
简斋诗:“意不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画)相马九方皋。”
梅花亲书也。
图十七
《仿息斋画竹》释文:
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霪为甘露法雨。
此诗息斋道人画竹于皋羊僧舍题云。因仿其作,遂书此云。
至正十年(1350年)夏六月九日。梅沙弥随喜而戏墨也。
图十八
《径深竹倚》释文:
径深茅屋陋,树倚夕阳斜。行遍青山路,何丘不可家。
至正庚寅(1350年)夏六月,梅华老戏墨也。
图十九
《轻荫护绿苔》释文:
轻荫护绿苔,清风翻紫箨。未参玉版师,先放扬州鹤。
梅老戏作于度余之东客位,且吃茶处。
图二十
《清风五百竿》释文:
愁来白发三千丈,戏扫清风五百竿。幸有颖奴知此意,时来纸上弄清寒。
梅道人戏墨。时骤雨忽至,清风浮肌。至正庚寅(1350年)夏六月十五日也。
图二十一
《玄妙观竹》 释文:
昔游钱唐吴山之阳,玄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俯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焉。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目云。
图二十二
《戏作雪图》释文:
董宣之直,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
梅道人戏作雪竹之法。
【注释】
[1]《墨竹册》中第十二页。
[2]《墨竹册》中第二十页。
[3]沈周、杜琼:《明代艺术家集汇刊续集》,台北“中央图书馆”,1968年,第59页。
[4]卢勇:《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辨》(上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189页。
[5]杨家骆:《艺术丛编》,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第102页。
[6]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7]卢勇:《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辨》(上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09页。
[8]李衎:《竹谱详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9]同上,第10页。
[10]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11]董宣是东汉清廉刚正的洛阳令,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严颜,三国蜀将,被张飞所擒,飞呵严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唯有断头将军而无降将也。”
[1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页。
[1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15页。
[14]吴镇:《墨竹谱》第十册页《悬崖竹》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