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仕女画创作目的是“成教化、助人伦”,因此所用的是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所创造的是高蹈超俗的仕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比例协调、写实程度极高,并且为了突出这种女性形象特点,也受制于当时山水花鸟的技法尚不成熟,因此,当时仕女画多不画背景,如《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或者是《洛神赋图》中所体现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经营布局尚不是特别讲究。
而绘画所服务的目的不同,所运用的技法也会不同。明清仕女画家所创造的仕女画是为了观赏所用,为了这种观赏性的要求,为了这种“柔弱”感的塑造,仕女画家甚至不惜超出人体的正常范围,把身体比例拉长甚至变形。这种倾向从仇英慢慢开始出现,到清代改琦、费丹旭时继续强化。在仇英的仕女画中,女子的头部与身体比例相比显得略大,这是画家的故意安排,这种形态的比例失调使得女子的身体愈发显得孱弱。而清代的改琦、费丹旭也明显地延续了这种画风,他们笔下的仕女形象也有着很明显的夸张、变形,费丹旭的仕女形象瘦弱无骨、形销骨立,更加强化了这种柔弱形象。
除了这种刻意的比例失调之外,明清还特别讲究绘画背景的经营,如为了凸显女子的柔弱无依之感,把她放在具体的氛围背景中。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中曰:“布置景物及用笔意思,皆当和题中气象。……写圣贤仙佛,令瞻者动肃穆之诚;写忠孝仁慈,令对者发性情之感;山林肥遁,须潇洒而幽闲;钟鼎贤豪,亦呈妩媚;称恬退之幽人,纵散樗乱石,亦具清灵。”明清仕女画家深通此理,在景物的经营布置上力求与情景相统一,以景物来衬托仕女的娇弱无比,如以山石、清流为仕女画的必要衬景,杨柳也是明清仕女画中常见的景物,画家以杨柳纤细、柔弱来衬托仕女的弱柳扶风之态。(www.xing528.com)
表二:绘画技法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