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泗水取鼎:画像石中的倾斜鼎与历史记载

泗水取鼎:画像石中的倾斜鼎与历史记载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画像石中常出现的《捞鼎图》,画的是在拱桥的两侧各有三到四人不等在拉着绳子,绳子上系着一只鼎,其中一侧拉鼎的绳子断裂,鼎呈现出倾斜的状态,鼎内有龙首出现。文献中有“捞鼎失败”的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铸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鼎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用鼎制度的明确,九鼎也因此成了王权的象征。

泗水取鼎:画像石中的倾斜鼎与历史记载

画像石中常出现的《捞鼎图》,画的是在拱桥的两侧各有三到四人不等在拉着绳子,绳子上系着一只鼎,其中一侧拉鼎的绳子断裂,鼎呈现出倾斜的状态,鼎内有龙首出现。[1]图像的基本语言为“有很多人在捞一只鼎,或是由于龙咬断绳子的缘故,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捞鼎失败”。文献中有“捞鼎失败”的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铸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2]

始皇捞鼎的核心为“欲捞周鼎而不得”,周鼎即政权权力合法性的象征。

鼎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初鼎作为一种炊煮器,到夏商周时期被用作专门祭祀青铜器,并逐渐由食器转化成为一种礼器,鼎和国家政权联系了起来,是古代政治权力的象征。《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策士张仪曾言:“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3]周代以升鼎的制度来严格区分等级,《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随着用鼎制度的明确,九鼎也因此成了王权的象征。古代帝王们如此费心寻找九鼎即是为了证明自己获得王权的正统性。楚庄王问鼎即是一例,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庄王问王孙满: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4] 据秦始皇泗水捞鼎的记载,秦始皇捞取九鼎的目的也在于证明其权力的合法性。

此后的文献中也延续了《史记》“秦始皇捞周鼎不得”的记载,《西汉会要》中载:“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甘泉宫,君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上闻之,召而问之,曰今朕得周鼎,群臣皆以为然,寿王独以为非,何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寿王对曰,臣安敢无说,臣闻周德始乎后稷,长于公刘,大于太王,成于文武,显于周公,德泽上昭,天下漏泉,无所不通,上天报应,鼎为周出,故名曰周鼎,今汉高祖继周,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至于陛下,恢宏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昔秦始皇亲出鼎于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鼎非周鼎也,上曰善,群臣皆称万岁,是日赐寿王黄金十斤。”[5]文献中所记载的“秦始皇捞鼎”的目的皆是为证当朝政权的合法性。(www.xing528.com)

但文献中记载的故事和画像石中表现的故事能否完全对应仍需进行讨论。在汉代艺术中,常见一个图像与多个文献契合,画面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来组织的。

画像石的使用和制作者通常是中下层的平民,而文献中所记载的“泗水取鼎”的故事则记录了上层阶级的需要,两者之间如何对应?

对于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来说,可以为证的文字应该是画像石的使用者自己或后人所撰的石刻文字。如山东武氏石室祥瑞图第一石题榜显示,鼎在图像表达上不是周鼎,而是神鼎。

泗水取鼎的故事原始记载是特指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在随后的演变中,故事中被加入了龙首等更多的元素,将演变过后的“泗水取鼎”只称为《捞鼎图》更合适,画像石中的《捞鼎图》借用了秦始皇“泗水取鼎”的形式来表达使用者希望得到祥瑞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