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县革命老区十年探索

资源县革命老区十年探索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是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合作化后,全县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期间,县委对发展农业生产作了重要探索。经过10年建设,全县保水田面积增加到了99664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9%。1956年10月1日资百公路建成通车。新中国成立前交通不便,境内土特产品的运出和人民生活日用品的运入,主要靠资江水运和人力肩挑背扛。

资源县革命老区十年探索

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是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资源的建设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

工业方面。1949年前,资源县工业全是手工操作。越城锡矿开发公司和寿域锡矿开发公司也是私人合股开办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企业。其他手工业以榨油和缝纫居首。此外,在县城和各乡村有一些规模很小的酿酒、制砖瓦、石印、织布、织袜、打铁及木器制作等手工业外,在楠竹产区还有竹器纺织及造纸。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2万元。

1949年后,首先对越城和寿域两公司进行改造。1952年合二为一,改名为桂专锡矿厂,由县人民政府管理。1953年始建织染厂,1955年又建副食品加工厂。同年对桂专锡矿厂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掀起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将全县的手工业者123人,组成铁器、缝纫、砖瓦、榨油、豆腐、织布、民运等11个社组,1957年工业总产值253万元。

1958年兴建资源城关电站和用汽车头(汽车发动机)带动碾米机的县大米加工厂,成为本县有史以来最早用机械生产的两家企业。同年,掀起“大跃进”,10月抽调11290个劳动力,142名干部大办钢铁。县委布置批判特殊论、定局论和中庸之道,要求在3个月内兴建大、小厂矿5000家,炼铁1万吨,炼钢4500吨。在大办钢铁中,要求村村办钢铁厂,不惜毁林炼钢。同时,一批国营企业上马,是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51万元。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粮食减产,工业产值亦随之下降。

1956年完成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县副食品加工厂和资源酒厂。1958年兴办了农具机械厂、钢铁厂、石墨厂、硫黄厂、九二○厂、萤石矿、云母矿、铅锌矿等10多个国营厂矿企业,1959年又兴办了印刷厂粮油加工厂。这些新建的国营工业企业,有些由于条件差,缺乏原材料、成本高,或因管理不善,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而经济效益低。1961年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保留副食品加工厂、酒厂、印刷厂、粮油加工厂,其他厂矿都先后停办。

1965年至1969年又陆续建立矿产品管理站、预制厂、瓜里酒厂,恢复农械厂和水泥厂。

1963年,工业总产值163万元,仅及1957年的64.4%。1964年以后,工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县办集体工业有所发展,工业产值逐年增加。

农业水利方面。实现合作化后,全县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58年至1963年,由于受到“大跃进”“五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上基本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中尤以三年困难时期最为突出。经过对经济和农业政策的调整,全县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从1964年起,开始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196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双双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到1281万元和34739万公斤。在此期间,县委对发展农业生产作了重要探索。主要是单季改双季稻。自1955年至1963年期间,每年试种晚稻,因品种不配套,面积、单产均不稳定,单产徘徊在20公斤至100公斤之间。自1965年起是晚稻发展时期,当年县委带领县、区干部,参观岳阳晚稻生产,并制定“三大”“五改”等生产措施(即大种二季稻、大养猪、大种红薯和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迟熟改早熟、稀植改密植、兰花草改红花草),对解放思想和推广双季稻面积起到重要作用。但1966年推广农垦58号品种,未掌握其性能。1967年9月受寒露风袭击,招致损失,双季稻面积虽扩大,但还不如单季稻。这一时期最有效的工作还是兴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使全县许多地方的缺水状况得到了改观。1956年,全县只有保水田55200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6%。经过10年建设,全县保水田面积增加到了99664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9%。有名的中峰大堰塘水利、延东红星水利、车田海棠水利、两水白门坳水利等工程是在全国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形势下修建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水利部门根据小型为主、“民办公助”的方针,结合本县山区的特点,在小型为主的基础上,坚持以当年受益、群众自筹为主,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到1955年冬,群众自筹资金14.34万元(以工计钱),修建了小山塘30个,引水渠110条,扩灌面积3277亩,改建水利工程372处,改善灌溉面积7227亩。农业合作化后,田地由集体经营,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出现了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1956年至1958年,国家投资2.97万元,社队自筹36.09万元(包括投工),建成小山塘98个,引水渠257条,扩灌面积9763亩;改建工程1372处,改善灌溉面积29192亩。1958年至1959年,本县水利建设仍处高潮,贯彻“小型为主,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本县两个较大的水利工程车田海棠水利和两水白门坳水利相继动工兴建。1959年底,保水田面积增至6.19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52.7%。

交通运输方面。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始修建资百公路(资源至百里),1958年后相继修建资梅(资源至梅溪)、资五(资源至五排)公路等干线。1956年10月1日资百公路建成通车。当年,全县有载重汽车13辆(包括货车代客车)。3个月的货运量2364吨,货运周转量131676吨/公里;客运量1260人次,客运周转量139240人次/公里。

商业供销方面。新中国成立前交通不便,境内土特产品的运出和人民生活日用品的运入,主要靠资江水运和人力肩挑背扛。商业店铺多集中在资江沿岸的梅溪口、合浦街和大埠头等地。(www.xing528.com)

1950年成立资源县贸易购销处(后改为县贸易支公司)始有国营企业。1952年后,建立资源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又有了集体商业。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逐步占领市场。1956年个体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全部成为公私合营和合作店(组),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47万元。1958年“大跃进”,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并,公私合营商业和合作店(组)也直接过渡为国营商业,个体商业基本消失,商业流通领域变为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商业大购大销,195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1万元,1960年达527万元。

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资源县商业大幅度回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6万元,比上年减少24.8%。是年调整商业结构,供销社和国营商业分开,并入国营商业的公私合营商业和合作社,恢复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辅的商业经营体制。1963年起,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并成立民贸局。

文教卫生方面。1949年11月,资源解放,至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民国时期的小学学校111所,教师85人。1958年,有小学174所,学生11879人,公办教师266人,新增民办教师60人。是年,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提出“以政治挂帅,以生产为纲”,大办厂场。同年10月,小学实行“四集体”(集中吃、住、学习、劳动),全县174所学校合并为38所。11月,师生参加大办农业活动,教学时间大部分进行劳动,结果,只得上“卫生课”“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走马观花式地把教材上完。

1959年至1961年困难时期,入学人数急剧下降,有的学校只有学生十几人甚至几个人,几乎无法上课。1961年调整小学布局,撤销水头、葱坪2所完小,将社岭、三茶和海棠3所完小,分别并入中峰、义林和龙塘完小,初小压缩12个班。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地方群众筹资为辅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4年教育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据1954年至1978年24个年度统计,国家共拨款4009.38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4.5%。

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卫生行政工作由民政科兼管。1954年6月,设文教卫生科。1958年6月份设卫生科。1973年6月改称卫生局。新中国成立后的资源县卫生所,1954年改名为资源县人民医院,时有医务人员18人。50年代,财政局拨款1.5万元,自筹9000元,修建了县人民医院。

卫生防疫方面。防疫站成立于1956年,时有职工10人。1960年,防疫站员工增加到14人。1957年,县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8年5月县内开展围歼“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活动,规定每年5月15日及12月15日,为县乡镇普遍实行的夏季和冬季大扫除日,并同时举行扑灭蚊蝇、鼠类活动。

财税方面。1956年财税总收入为53.2万元,其中,企业收入为0,工商税收为27.27万元,农业税为9.99万元。1966年全县财税总收入为179.63万元,比1956年增长了337%,企业收入为8.69万元,农业税收入44.52万元,比1956年增长445%。1956年全县财政支出为56.87万元,其中经济建设支出10.3万元,文教卫生支出13.81万元,抚恤救济支出5万元。1966年,全县财政总支出为171.87万元,比1956年增长了302%。其中经济建设支出为56.02万元,是1956年的5倍,文教卫生支出42.3万元,是1956年的3倍多,抚恤救济支出为7.79万元,是1956年的1.5倍。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也是来之不易的。这十年中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在这曲折艰难的环境下,资源县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有许多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反之则受挫折。从资源解放到1957年,资源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形势喜人。然而,1958年至1961年,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掀起了“大跃进”“大办钢铁”的浪潮,刮起了“五风”,使经济建设严重受挫。此后,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只用2年时间就扭转了困难局面,接着又出现了4年较大幅度持续增长的势头,使国民经济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