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琛
坐落在天津繁华闹市区的中国大戏院,是天津很有名气的一个戏院。由于地理位置好,戏院纳客量大,加之内部设备较好,因此自三十年代开业以来,一直很红火。解放以后,它也是天津有名的剧院之一,为丰富天津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
该院创办人孟少臣,系天津北郊南仓村人,早年曾在天津东站(今天津站)前经营群贤旅馆,后来开办惠中饭店。孟与京剧艺术家周信芳为老相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周信芳来津在北洋大戏院登台演出(今延安剧场),感到剧场窄小,设备落后,闲谈中与孟少臣谈及此事,周认为北方戏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场地小、座位少、票价昂贵,不能平民化,难以维持生存,于是建议孟出面在天津建一座现代化剧场,并表示愿出资与孟合作。于是孟奔走各方友好的同意,并征得梨园界著名艺术家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0万元,决定创办一座现代化的大戏院。
孟少臣首先考虑到剧院必须选择在繁华中心地区。恰巧此时在法租界天增里旁有一块5亩多的空地,孟认为这块地方地处繁华、交通便利,在此建剧场是很理想的。于是托人打听这块空地的产权所有人,后来得知产权所有人为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经与其联系,孟愿出高价购买,但顾表示不愿出售此地,孟感失望。后又托人与顾商量出租,顾表示同意,但提出出租条件很高:1.每月租金800元;2.租期以15年为限期;3.租期届满,中国大戏院房产权无代价交给地产所有人。孟考虑地点适中,对发展戏剧业务有利,将来不难获得厚利。因此毅然接受了上述出租条件,签定了租期15年的租约。顾在上海委托中国垦业银行天津分行为其每月代收租金。
该院于1934年开始施工,1936年建成。工程设计系法国荣利工程师,设计中请周信芳参予了意见。剧场建筑十分完美,场内设备极为考究,堪称华北一流艺术之宫。起初取名为“天津大戏院”,并在建筑工地上树立起大牌子,而后改称为中国大戏院。
由于该院建筑资金较为紧张,建筑中有些工程费用支付有困难,剧场东西两侧配房无法完工,为此孟少臣决定采取提前开幕措施,以解决燃眉之急。该院订于1936年8月22日(旧历七月初六日)开幕,邀请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来津首期演出,预售前三天戏票。由于旧俗七夕,尚小云主演三天《新天河配》剧目。二牌老生王又宸主演剧目是《打棍出箱》、《洪洋洞》、《失街亭》。三牌武生张云溪主演剧目为《四杰村》、《英雄义》、《挑滑车》。票价楼下前排为1.25元、中排为0.85元、后排为0.45元,二楼东西特座为1.25元,一级包厢8元、二级包厢7元、三级包厢6元,二楼前排为0.85元、后排0.45元,三楼0.25元(包括茶资5分在内)。本市各大报纸均刊载演出剧目广告,并在全市各处张贴海报,戏票当天一售而空。
开幕筹备工作就绪,只待鸣锣开戏了,但该院突然接到法租界工部局通知,令该院必须在台上加装铁幕,以保观众之安全,否则不得开业。为此该院不得不延期开幕,并在各大报纸刊登了紧急启事。同时该院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戏台上日夜不停地施工赶制铁幕。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铁幕工程尚未完工,法租界当局又提出了问题,认为该院建造容纳2200余座位的大剧场,中间竟无一根顶梁主柱,建筑工程是否安全牢固值得怀疑。强令该院在屋顶上试验压力。于是将数百袋沙子用电梯运到屋顶平台上,放在中间试压两周。经过试压认为安全无误后,始将沙袋搬回原处。经过这两次折腾,一个月时间过去了。该院准备择期开幕,于是派人去北京与尚小云商议来津演出事宜,尚表示已应南京大戏院邀请,不能如期来津演出,该院遂改邀请马连良来津演出。
1936年9月19日该院开幕盛况空前,天津市长张自忠及商会会长、法国领事等都亲临参加,来宾共2000余人。下午5时典礼开始,首由孟少臣夫人在中央大门行剪彩礼,全体来宾分别由中央、左、右三门齐入剧场就座。马连良在戏台上行揭帷幕礼,台上设置宫殿式布景,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台下来宾掌声雷动。总经理孟少臣作了简短的开幕词,市政府秘书长代表张市长致祝词,来宾代表纪华、刘孟扬相继致贺词,最后由马连良代表中国大戏院致谢词,至此典礼告成,奏乐送客。晚七时半开锣演戏,先由马富禄演《跳财神》,继由马连良演《跳加官》,最后是马连良、姜妙香、茹富惠、刘连荣等主演的《群英会》、《借东风》。该院开幕虽盛况空前,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当晚开锣演戏后,正当马连良演《跳加官》跳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全场的灯光一齐熄灭,约10分钟左右才复明。后来听说该院在法国电灯房“烧香”不周,因此在开幕当晚作添点别扭。后来该院答应长期送给有关人员戏票才算完事。
该院开幕第一期演出者,为马连良的扶风社全体演员,二牌旦角林秋雯,小生叶盛兰,小花脸马富禄等人。预售前四天戏票,第一天为《群英会》、《借东风》。第二天为全部《甘露寺》。第三天为全部《四进士》。第四天为全部《范仲禹》。票价仍按尚小云前售出的原价不变,共演出18天,场场客满。马连良首期演出,就为中国大戏院净得纯利二万余元,可谓开市大吉。
马连良演出结束后,第二期演出者为梅兰芳剧团全体演员,二牌老生奚啸伯,小生姜妙香,小花脸肖长华等人。第一天打炮戏为《女起解》。第二天为《奇双会》。最后一天为临别纪念戏《玉堂春》。共演出24天,场场客满。票价最高为楼下前排2.55元,最低为三楼0.55元(包括茶资五分在内)。第二期梅兰芳剧团演出为该院净得纯利七万余元。该院取得盈利后,还清了外债,并将剧场东西两侧配房建造起来,从此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戏院开幕后,分期邀请著名京剧艺员来津轮流演出,双方议定以12天为一期,如演出剧目受欢迎,上座率高,可继续演出半期或一期。每一期包银按10天计算,星期日加演日场,不另付包银,但负责演员的食宿和接送。(www.xing528.com)
著名京剧艺员接踵而来,在该院登台献艺,驰名全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以及其他著名京剧艺员:孟小冬、筱翠花、周信芳、金少山、王玉蓉、章遏云、言慧珠、吴素秋、童芷苓、叶盛章、李万春、李少春、李宗义等,还有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每天晚上,该院门前车水马龙,剧场周围停满自用汽车和包月车。法租界工部局为了安全,加派数名巡捕维持交通秩序,大门前的五龙灯和为演员特制的霓虹灯照得通明。
1938年李少春开始在中国大戏院登台演出,标榜为杨派武生、余派老生。但是天津观众了解他是李桂春(艺名小达子)的儿子,认为他是“外红”派。天津观众对“外红”派从来不感兴趣,周信芳来津演出时,也是不欢而去。因此,李少春初次登台演出,上座寥寥,几乎无人问津。李氏父子大失所望,感到有些焦虑不安。孟少臣了解到李氏父子的心情,给予热情地帮助和支持,为李的演出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如帮助李组织较强戏班,约请侯玉兰为二牌旦角,约请硬里老生李宝奎配合演出。由中国大戏院提供食宿,利用舞台场地排练新剧目,如《智激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等,从而打开局面,获得了天津观众的好评。经过数月之久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天津闯出一点名气,站住了脚跟。北京是京剧的发祥地,京剧演员必须在北京接受考验,因此李少春率全体演员去京献艺。李万春、尚长春了解到李少春在京演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表示不能示弱,于是出现了“三春”竞争的局面,一时轰动北京城。后来,李少春又拜余叔岩为师,余亲授其《战太平》。在李演出时,余叔岩在台上亲自为其“把场”,演出盛况空前,从此李少春大红起来,成为著名京剧演员。
张君秋首次来津,是随同王又宸在中国大戏院登台献艺的。当时张在学艺期间,尚未出师,他跟李凌枫学艺,订有师徒合同,张所得的包银必须交给师傅一部份。张首次来津演出就给天津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嗓音甜脆高亢,扮相秀丽,唱腔优美动听,深受观众欢迎。中国大戏院鉴于张君秋首次来津受到观众好评,以后每次邀请马连良、谭富英、孟小冬著名老生来津演出时,二牌旦角均邀请张君秋一同来津,因此张在津演出机会多,时间长。后来张组班挑大梁来津演出,更受天津观众欢迎,可以说张君秋是在天津红起来的。
中国大戏院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五层建筑大型剧院,占地面积为2700平方米,拥有2200余座位,楼下分为前、中、后三排;二楼正面设包厢30个,分为一、二、三级;东西两侧为特别座;包厢背后为前,后排和三楼散座。工程设计比较科学,剧场内没有一根顶梁主柱,不影响观众视线,观众没有吃柱子之苦。而且在音响传播上效果较好,演员不需要话筒,台上不按装麦克风,程砚秋的低回委婉唱白,依然从台口传至全场,直至三楼最后一排。场内屋顶和二楼墙壁上装有磨砂玻璃灯,灯光柔和不刺眼睛。冬季温暖如春,夏季凉爽如秋,使观众有舒适愉快之感。
该院在服务措施上比较完善。观众一进大门,便有两名头戴红帽、身穿白色制服的童子拉开大门。二门前两旁,设有售票室,对面有存衣物室和小卖部。还设有两部电梯供观众上下楼使用;电梯旁设有电话室,观众可随时使用。观众凭票入场后,招待生按票号为观众找座位,入座后服务员为观众倒茶。该院取消场内乱扔手巾把,取缔小贩在场内向观众强卖小食品,不许茶房占座加价售票,场内设有稽查专职人员负责维持场内秩序和检查戏票工作。二楼设会客厅,备有皮沙发、圆桌、圈椅供观众休息,设有小卖部,备有烟、糖、水果、冷食等物,观众可随意选购。客厅中间有两根顶梁主柱,悬挂尚小云、周信芳两幅剧照镜框。夏季开放屋顶花园,除备有各样鲜花外,还有曲艺、电影节目,供观众纳凉欣赏。总之,在当时条件下,该院的设备和服务在北方剧院中,堪称是独一无二的了。
该院最高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董事长为周振东,周当时在法租界工部局担任“师爷”职务,在租界里可称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常务董事孟少臣兼任总经理,董事赵聘卿、尚小云、周信芳、谭小培等人。前台管事经理为金班侯,后改为冯承璧,后台管事经理为李华亭(李鸣盛之父)。下设会计室、总务室、稽查室、广告部等专业处室负责日常业务工作。董事会另行组织益善房产公司,负责管理中国大戏院房产,该院每月向益善房产公司缴纳租金。
中国大戏院开业多年来,兴盛不衰,与其经营有方有关。孟少臣晚年令其长子孟广明继任经理,直至天津解放后。1956年中国大戏院改名为中国戏院。至今,中国戏院仍是天津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为天津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文史资料为您解开
中国近现代史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