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延续1300年

古代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延续1300年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在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举制的考试程序不断完善,内容的侧重点也不断变化。常科是定期举行的常规性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5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武则天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创了针对武将的武举科。

古代科举制度:公务员考试延续1300年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在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举制的考试程序不断完善,内容的侧重点也不断变化。

隋朝的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设立科举考试。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是定期举行的常规性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5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明经科主要是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论,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制科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武则天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创了针对武将的武举科。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机制没有变。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当然,发展到明清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和独立见解。另外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长期以来也造成了读书人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解,无人研究科学技术的局面。

小故事大道理(www.xing528.com)

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8岁时参加童生试,获得第一名,考中秀才。20岁时开始参加乡试,但他在科举场极不得志,虽满腹才学,却乡试屡试不中。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努力。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但是最终也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他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历经20年,他终于写下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4卷、《聊斋诗集》6卷、《聊斋俚曲》14种及其他杂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