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股文,大部分人都会立刻摆出一副深恶痛绝的样子,认为八股文是祸害中国的毒瘤,是科举制度下的糟粕,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导致中国思想文化死气沉沉、呆板僵硬,总之这个玩意儿一无是处,要多坏就有多坏!然而,八股文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八股文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也是考试中规定使用的应用文体。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义等。试题主要来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所论也必须以朱嘉的《四书集注》为依据,故又称为“四书文”。其体例来源于北宋中期王安石拟定的经义文,到明朝成化年间以后演化为固定的程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八个部分所组成。破题共有两句,即点破题目的要旨;承题共有三四句,是承接题义而申明之;起讲即概讲全文,为全文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的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段,方展开议论,而中比为全篇的重心所在。这四段又各由两股相比偶的文字组成,合计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各部分之间又必须有固定的连接词,如“今夫”“尝思”“荀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数也都有严格限制。八股文重章法,它合并散文与辞赋为体,创成一种新文体。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实八股文也就是一种形式,像我们现在写作文一样,说它禁锢思想,是因为它是统一的格式,考生如果不按照这个格式来,肯定考不上。所以对那些不爱读书、不按规矩出牌的人是个限制。真正禁锢人们思想的不是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而是统治者对八股文主题思想和内容的要求。明清统治者规定,在考八股文章时,都要从充满封建说教的“四书五经”中来命题,把封建典籍四书五经作为规范读本,并且强调须以朱熹的注疏作为准绳。这才是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元凶。考生只能依照题意揣摩,以古人的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而绝不能联系社会实际,阐发自己的思想。
小故事大道理
自封状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状元,他文采斐然,胆识过人,就是特别一根筋,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那时候国家适逢战乱,皇帝都跑路了,一心求取功名的他却想了各种办法说服宰相正常举办科举,并且自己把自己封为状元。他就是陆扆。(www.xing528.com)
唐僖宗在位时,唐朝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即黄巢起义。起义军眼看就要打到京城来了,唐僖宗收拾了几个包袱,带了几个心腹就逃了。京城百姓们知道皇帝跑路了,也纷纷举家带口逃亡。不巧的是,这会儿正是往年举行科举的日子。可惜,起义爆发了,皇帝跑路了,管事的朝廷官员也没闲心主持科考了。
陆扆信心满满准备这次科举,他本想靠着这次科举证明自己。科举不举办了,他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呢?
为了打听科举的事,陆扆多方打点关系,最后结识了皇帝身边的近臣中书舍人郑损。郑损认为陆扆很有才能,就转而将陆扆推荐给了宰相韦昭度。韦昭度也十分欣赏陆扆,就暂留陆扆在他的身边做事。陆扆虽然得到了官职,但并不是通过他预期的方式得到的,因此总是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他心心念念的还是科举。
几个月后,陆扆准备好一番说辞,就向宰相韦昭度提出了举办科考的提议,还推荐了科举主考官中书舍人郑损。韦昭度被陆扆的大道理说得动了心,一看陆扆连主考官都替他选好了,就答应了举办科举。
郑损感激陆扆推荐自己做主考官,在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就让陆扆负责阅卷工作。陆扆觉得这次科举能顺利举行,功劳皆在自己,再说了凭他自己的真才实学,便是当个状元也是应该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录取名单的第一名,他就这么成了那年科举的状元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