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素养:考上金榜的背后秘密

传统文化素养:考上金榜的背后秘密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全盛期。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约1300年的科举选官制度终于宣告结束。在科举制度时代,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在我国1300年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近10万人。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名字刻于碑上,此碑叫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碑上主要刻有每位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贡士须于次月参加殿试。

传统文化素养:考上金榜的背后秘密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力发展于宋。两宋时期在北方所建立的辽、夏、金以及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无一例外地沿用了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全盛期。1904年,清朝结束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约1300年的科举选官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在科举制度时代,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以试策取士,主要考时务。唐亦设此科,与明经、明法科并列。应试者称举进士,即地方“进”给中央的“士”。在我国1300年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近10万人。古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名字刻于碑上,此碑叫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碑上主要刻有每位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

科举考试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是“连续获得三个第一”的意思。以清朝为例,科举考试是按由府、州、县基层到省城再到京城的等级顺序进行的。府、州、县基层的考试叫童生试,应试者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而后才有资格继续参加在省城、京城举行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为举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中试者为贡士,也叫中试进士。贡士须于次月参加殿试。殿试亦名廷试,由皇帝亲自在宫殿朝廷上策问会试录取的贡士,来排列名次。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或殿元。若一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则称为“连中三元”。这是科举考场的佳话,也是登第者无上的殊荣。(www.xing528.com)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贡院科举考试考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