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提出,由汉武帝予以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汉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指引下,汉代的各类学校纷纷出现。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中有中央办的,也有地方办的,中央官学又有最高学府——太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都是学习儒经的。民间办的私学也较为常见,包括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程度的蒙学。封建学制系统已大体形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汉代起,教育事业就划归到朝廷掌“礼”的部门,于是有“礼教”之称。汉代掌“礼”的长官是太常,兼管太学的重大事宜。地方学校则由地方当局操办。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www.xing528.com)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把《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称为太学生。这种由国家在京师所办的“太学”可以说是相当正规的大学了。太学不仅设五经博士任教,而且作为官办学校首次对贫家子弟开放。后来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期仅100人而已,汉宣帝时期有200人,到了汉元帝时期则增至1000多人,到汉成帝末年则增加到了3000人。东汉的太学在建武五年(29)设立,建有长十丈(1丈≈3.33米)、宽三丈的内外讲堂。汉顺帝时期,太学进一步扩建,当时的太学建有240房、1850室。汉质帝时期(146),太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