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

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约瑟难题”,也称“中国难题”。甚至有学者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质疑,又为难题增添了一层“难”色。诺贝尔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谈论李约瑟难题时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中有从实践中得出的归纳法,却没有演绎法。事实上,直至今日,中国仍没有真正走出“李约瑟难题”。那么要解决李约瑟难题,就要求我们拥有怀疑、探索和创新的意识。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出版计划。

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李约瑟难题现实意义

李约瑟难题”,也称“中国难题”。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和文明史中一个最大的不解之谜,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哥德巴赫猜想”。“李约瑟难题”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目前有“地理环境决定论”“语言决定论”“社会形态论”等观点。甚至有学者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质疑,又为难题增添了一层“难”色。

其实我们不妨这么认为,中国古代所发展起来的科技是一种“匠”艺。诺贝尔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谈论李约瑟难题时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中有从实践中得出的归纳法,却没有演绎法。以大家熟悉的平面镜、凹面镜与凸面镜为例,战国时的《墨经》中就记录有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然而古人仅仅将此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西方人却从中整理研究得出了一整套光学体系。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与思想偏重于经世致用(儒家)和不可知论道家),而缺少向外在世界的探索,在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沉湎于抽象玄思的西方人发展了科学,而念念不忘经世致用的中国人最终却成就了工艺。

事实上,直至今日,中国仍没有真正走出“李约瑟难题”。2014年,Apple watch(苹果公司发布的智能手表)在美国旧金山亮相,然而不到24小时,深圳已经出现山寨版的Apple watch,美媒感慨:“It has barely taken any time at all for Chinese counterfeiters to rip-of f Apple's latest creation.”(中国造假者几乎不需要任何时间就可以盗取苹果最新的产品。)非但如此,这些山寨产品极为逼真,有的只有专家能辨别,但价格仅为正版的1/10。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的水平无疑是惊人的,然而,这归根结底不过是模仿与剽窃的“匠艺”,并不是发明与创新。这样,纵使我们山寨的水平再高,也终落后他人一步。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言一语中的。

那么要解决李约瑟难题,就要求我们拥有怀疑、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道远而任重。以敬畏之心面对未知的知识,以怀疑的态度面对已有的认知,这才是“李约瑟难题”在全球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给我们的启示。

过去的已经过去,失去的不会再来。我们认为,研究“李约瑟难题”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要准确把握它的内涵,也不是给我们展示古老华夏帝国辉煌的科技文明,张扬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更不是让我们沿着学术争论的路子去做无穷无谓的究索,让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时机一次次从“无果而终”的讨论中溜走,而是为了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实现与西方文化真正的平等交流,不是一边倒、一边流,唯有卧薪尝胆、努力发展并充实自己的新文化。这当然包括毫不留情地抛弃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民族优越情结”,摒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去认识和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飞速发展、领先于我们的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尽快实现东西方文化发展总体水平的基本平衡。这才是21世纪中国的出路。

小故事大道理

李约瑟与中国的故事

李约瑟,就算不是在中国家喻户晓,也至少在中国科学界尽人皆知。正是他那部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在95岁高龄去世时尚未完成的“旷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使得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科学与文明。(www.xing528.com)

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与中国助手——来自南京的女子鲁桂珍的关系,李约瑟通过给英国的报刊写文章、参加游行、出版小册子等方式,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对侵略者的谴责。

随后,当英国政府决定派人前往中国,了解战时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受到破坏的情况从而决定如何给予帮助时,李约瑟被选中。1941年夏,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并派他前往中国。

在中国的3年多时间里,李约瑟出行11次,行程3万英里(1英里≈1.609千米)。他在沙漠中的敦煌盘桓,在洞窟速写、拍照,积累了足够写一本书的资料。他在都江堰驻足于公元前250年前建立的大坝前,对这一中国古代工程深感敬佩。他喜爱战争时期的冒险生活,在途中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让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中文日渐精通。

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出版计划。庆幸的是,李约瑟的兴趣得到了剑桥大学的认可,学校免去了他其他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学校认为,一旦这本著作完成,将给剑桥带来无上的荣光。事实证明,李约瑟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1954年8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之后,英美刊都发表名家评论,赞扬这部著作。第一卷第一次印刷的5000本一售而空,出版社不得不加印。

思考与感悟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无论是在农业、医学、天文学方面,还是在数理化、工艺学等方面,中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要从辉煌的过去寻找到一些启示。

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科技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思想、科技精神、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如今西方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需要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发展中国独有的科技文化,让中国科技力量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