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计时的标志。
1.四象和二十八星宿的由来
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年转一周,这样在我们地球上看来,仿佛太阳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回到原位。我们把太阳慢慢走过的这条路线叫“黄道”。而且古人早就发现,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走过的路线也都在黄道附近。如果要测量这些运动天体的位置变化,那么黄道附近的星空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古人大致沿黄道把这部分星空分成28份,每一份叫一“宿”,合起来就叫“二十八宿”。
为什么分成28份呢?因为月亮也大致在这条“带子”里运行,不过月亮走得比太阳要快得多,月亮在恒星背景上是27天多走一圈,所以古人凑一个整数28,让月亮大约一天走一份。28可以被4整除,这样记录太阳行走时又可以将这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是一个季节。
二十八宿被均分为四份时,各用一动物名字来统称,称“四象”,它们是: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www.xing528.com)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2.中国历法
目前,世界各地在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为目前国际通用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现在较少使用。
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平时习惯上称为阴历,实际上,它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在协调阴阳合历时,经常使用气、朔来计算。气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这是我国各地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所以又称农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初一)。因为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要得到真实的气朔的变化,各个朝代都会计算气朔,推算历谱。故在我国古代有众多的历法。
早在1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我国先人就发明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的方法,这是我国历法的开端。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时精确到365.2425日,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