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其饮食观自成体系,涉及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丰富而具体,并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我国烹饪观念的理论基础。孔子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强国富民之道,认为君王应积极改善百姓的饮食生活水平。这一理念大大促进了中国饮食业和烹饪技艺的发展。
孔子行教像
孔子注重“礼食”之道。孔子认为,饮食应有礼仪,“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儒家典籍《礼记·曲礼上》详细记载了宴会及生活饮食的各种礼仪,比如:进食时不能用手抓饭,不能发出声音,夹到嘴边的鱼肉不能重新放回盘中;不能当众剔牙;宴会入席前要从容淡定,不能发出顿足的声响;宴席中菜品的摆放要有顺序,主客长幼的宴席座次也有讲究;等等。这些饮食思想和礼仪观念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孔子提倡科学饮食。他认为年轻人应以求道立业为重,饮食则可以简朴平凡。同时,孔子认为饮食要讲究时、节、度,不可暴饮暴食,每餐应有节制,要根据时间、季节来定时定量用餐。此外,孔子特别强调了饮食卫生。(www.xing528.com)
孟子在完全承袭孔子的饮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食志—食功—食德”的饮食之道。“食志”是指人们不应该碌碌无为而白吃饭,应该付出有意义的劳动去获取生存所需的饮食。“食功”可以理解为人们用等值的劳动成果(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成果)来换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过程。“食德”则是应食用正大清白之食,同时饮食要符合进食礼仪。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中国历史上“食补”和“食疗”的理念得益于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进而又衍生出了“药膳”。老子的饮食思想总体来说就是节俭、清淡和适量。这些饮食思想一直被视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加以传承。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无处不在,并自生自灭。他的饮食之道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哲学思想。庄子认为人们应善于在普通的饮食生活中体会人生的美好与意义。此外,庄子常借饮食寓意人生。庄子这些科学独到的饮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