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事死如事生

中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事死如事生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原始社会后期起,古人“事死如事生”,非常注重丧葬礼仪,制定了日渐烦琐的丧葬仪节,内容丰富,也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传统丧葬多为土葬,其丧葬礼仪也丰富多样,一般有如下几项程序:送终——死是人生旅程的结束,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小殓是为死者穿衣服。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

中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事死如事生

原始社会后期起,古人“事死如事生”,非常注重丧葬礼仪,制定了日渐烦琐的丧葬仪节,内容丰富,也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传统丧葬多为土葬,其丧葬礼仪也丰富多样,一般有如下几项程序:

送终——死是人生旅程的结束,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死者咽气之前,亲属要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其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死者在弥留之际,亲属必须为其准备寿衣,一般寿衣没有扣子而是用带子系,以表示后继有人。沐浴更衣仪式结束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这是我国古代“含玉”习俗的遗留,后世多含铜币等。

报丧——死者家人亲自或派人前往亲友家,告之逝者消息,并通知他们出殡的日期,称为报丧。按照古俗,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招魂——按照古俗,死者亲属到上屋招魂,手持寿衣面呼叫三长声,以示取魂魄返归于衣,再将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项古习俗,现多省掉。

吊唁——布置灵堂,挂挽联,摆放花圈,安放供桌,摆供品、香炉、烛台和长明灯等。死者子女按尊卑长幼顺序跪在棺材两旁,来宾吊丧,主人哭拜还礼。

入殓——入殓有小殓和大殓之分。

小殓是为死者穿衣服。在民间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毛皮制作。替死者穿好衣服后,拿一碗温水,用小团新棉花,蘸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作开光,这也是要孝子亲手做的事。

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有导致绝嗣一说。大殓是在小殓的第二天。尸体、殉葬物放妥后,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入殓后,雨打棺。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出殡——出殡时按习俗有序进行,与死者关系较近的后辈,一人端着死者遗像,一人端着神位,走在前面,棺材紧随其后,死者的儿女媳妇披麻戴孝,号哭随后,其他送葬者手持哭丧棒,后面一人提灯为死者照亮阴间路,一人丢纸钱为死者留下买路钱。(www.xing528.com)

下葬——到下葬吉时,用大绳将灵柩缓缓降入墓穴,孝子跪灵,奏送葬鼓乐。棺入穴后,亲属们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盖上,随后掩土筑坟。

灵柩安葬后,要守孝一段时间,要举行“做七”仪式,每七天一次,七七四十九天结束。守孝期一般最长三年,为报父母三年“怀抱”之恩。

传统的丧葬程序烦琐,各地仪式也多种多样,富贵人家与穷苦人家举行丧葬的仪程也有明显区别。除土葬外,还有火葬、水葬、树葬、涯葬、天葬等。

小故事大道理

刘庄尊师

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刘庄继位做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当时桓荣已80多岁了,明帝为了照顾他,首先免去了他上朝奏事的礼节,让他在家里好好修养。为了能经常见到老师,继续向老师学习,并让桓荣教授更多的人,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聆听老师的指教,并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在学习中,有人向明帝请教,他总是很谦逊地说:“太师在这里,我们好好听太师讲吧!”到了休息时间,明帝又亲自捧着从皇宫带来的点心到老师面前,请老师食用。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示尊敬。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

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事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汉明帝尊师重教,一以贯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